感性出发 理性公益
文/通衢镇 许丽玲
“访贫助学龙川行”第一批家访核查活动已过去几天,作为通衢镇组的故事员,我还被家访时所见到的那些场景所深深震撼着,眼前不时还放映出大山里那一个个善良、可爱的孩子见到我们时挂在脸上的灿烂笑容。
当没有头绪,不知从何下笔的时候,我选择回归初心。
一直以来,都有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愿望,一来,希望力所能及可以帮助到一些真正有需要的人;二来,好奇心使然,想有更多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今年的8月8、9日,我报名参加了恤孤助学会廉江“心灵互动跟踪调查”活动,主要对一些受助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成长关怀。
廉江是我的家乡,那里的孩子是我家乡的孩子,所以,在情感上,会感觉更柔软一些。也因为如此,当我了解到,在我熟悉的环境里,竟还有那么多孩子没有父母的关爱,没有同学朋友的倾诉,心里难受得不知如何排解,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抹眼泪。
这是我与恤孤助学会的第一次触碰,感性而“脆弱”。
有了第一次的触动,当第二次的“访贫助学龙川行”开始招募时,自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听一些老志愿者说,家访活动的难度更大,体验更深。
果不其然,从培训的次数和时长上就能体现。10月16日的专项培训会、10月22日的准备会,两次会议都十分紧凑,特别是对“申请资助学生家访核查表”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说明与解释,很多负责人和领队都讲到喉咙沙哑了。
一张小小的表格,承载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内容,还关乎到一个孩子能否得到资助的机会,再往大一点的人生关键节点来看,这是事关孩子今后的命运。所以,我们必须得专业、专业、再专业;认真、认真、再认真。
然而,无论前期的工作准备得多么充足,一旦真正实践起来,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
10月17日中午时分,我们142名志愿者,分成12个队,奔赴河源市龙川县12个镇,开始对孤儿和贫困学生进行逐户家访核查。
孩子不在家、家访进度慢、村干部工作不是很配合……晚上6点左右,第一天马不停蹄的实地核查工作,最终在各种突发状况中结束了。
然后,到了最“痛苦”的审表时间。
晚上大约8点开始,我们通衢镇的组员陆续开始填表、审表。然而,3个小时过去了,我们还没有完成,小结会一拖再拖。此时,其他组早已完成任务。
什么原因?
核查表格有新调整,一些计算方式和原则有变化;组里的新志愿者较多,经验不足;时间太赶,很多细节都没来得及了解清楚;我们领队的要求非常严格,我们的每一个填项都要细细考究及检查……因此再一次获得了“魔鬼领队”的称号
总的来说,一句话:我们还不够专业。
晚上23:42,领队发话,不论大家手上的工作完成多少,先开小结会。
“现在每个小组都花两分钟的时间,把今天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明天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通过今天晚上的小结会,让大家在明天的表格填写当中,能够更加完整、准确地达到我们的要求,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也知道怎样去做。”领队开头的一番话,一下子就稳住了大家的忙乱。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全体组员共同进入到了一种集体的 “反思”氛围当中。每个组员都毫无顾忌地将自己遇到的疑虑及问题摊开来,严肃认真地讨论,反复剖解分析,直至通透明了。
反思——没错,这是第二次参加恤孤助学会活动给我最深的印象。
学会反思,方能进步。无论我们参加慈善公益的初衷是什么,要想“把好事做好”,在实行的过程中,必须理性、专业、反思、再实践,如此循环。善心只有通过善行,才能有善果。
感谢我们的“魔鬼”领队,那晚虽然我们被他的“一丝不苟”搞得很痛苦,睡得比其他组晚,但是,我们自身得到了参加这次活动最宝贵的东西——成长与进步。
是他的高要求、高标准逼得我们不得不反思,使我们考虑和处理问题更加理性和专业,最终逼出了我们的进步与成长,我们组第二天的任务完成得很顺利。
感性出发,理性公益——这是我这两次参加恤孤助学会活动的最大感悟,也是自身的一个成长,在此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