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慈善项目
家访志愿者感想:苔花虽小,昂然向阳
  • 所属项目:第五期访贫助学信宜行 -> 项目动态2024-04-081850

苔花虽小,昂然向阳

池洞镇志愿者:吕珊媚


首先,我得承认,我报名恤孤助学信宜行是带着极大的私心的:很多年前,我曾是希望工程一对一的资助人,资助过一个小女孩读书,也参加过为山区学校募集捐赠图书筹建图书馆的项目,但却从来没有实地踏入过山村去家访,总是很想去看看他们真实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第一时间就填写了报名表,并认真地参加了培训会和准备会。2天的助学工作在披星戴月的忙碌中完成任务,在微笑与感动中与伙伴们挥手告别。

果然不枉此行,结识了好多小伙伴们。

第一次培训会,我们来了个现场测试,一个个模棱两可的情况让我措手不及,连连抓住旁边的资深志愿者帅哥问个不停,总算基本顺利填完了每一个空格。末了,想加个微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结果毫不留情被拒:他说,等我们成为搭档再说。第二次准备会,终于赶在最后一刻踏入会场的我居然又见到了他,他笑着说,好巧,我们在一个小分队。很快,领队调整人员安排,我们成为了搭档,然后加了微信。此后的两天家访,我们一起讨论分工,讨论人员情况,讨论家访技巧,讨论填表细节,很默契很认真也很耐心地完成每一个家访。“努力帮助每一个困境孩子,但也须真诚为每一位捐赠人负责”。我们一起感叹生活的不易与努力的坚韧,感谢搭档的包容与倾囊而授,感谢领队的火眼金星,感谢同住的伙伴互帮互助,感谢宣传哥哥给我们留下精美瞬间,也感谢小妹妹的温柔笑脸,还有午餐分享美食的小伙伴,我带的饼干也没有了用武之地。

温情的生活,鲜活的故事源于生活

故事是直截了当,而生活是有感情有温度。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鲜活的故事,每一个孩子都是美好的未来。

故事一:拿到学生资料,看见父亲的年龄栏填着“82”,我和搭档一下子就炸了:不可能不可能,他女儿才十岁出头,以为是填写错了出身年月。一天后,我们就被打脸了,82岁的父亲亲自将我们迎入家门。在我跟小姑娘聊天时,她坦然告诉我:妈妈在她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就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了,但是爸爸还是让她记住并教她写妈妈的名字,村干部后来告诉我们,他太穷了,一直娶不上媳妇,后来遇到了一个女子,但生了两个孩子之后就又离家出走了。爸爸并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努力抚养着两个孩子。那几年也许是这个小家庭很美好的一段回忆,爸爸也许还是期望着有一天可以全家再团聚。

故事二:七拐八拐走进了这一家,憨厚的爸爸和两个活泼的小女孩(她们是我们此行中难得活泼的孩子,肆无忌惮的笑着,玩着手机),而妈妈是二级精神残障。当询问妈妈的医药费支出情况时,爸爸叹着气说,她不肯吃药不肯看病,每天到处走,无法沟通,也无法干活。这时,一个衣着干干净净的女人走进屋子,村干部说,那就是妈妈。妈妈很警惕地看了看陌生的我们,走出了屋子。拍合照时,我问爸爸,可否叫上妈妈一起拍照,爸爸开心地说,好呀好呀,她大概就在大门口,村干部也赶紧去找她。妈妈走过我身边时,看见我紧靠着她的女儿们,出其不意地打了我手臂一下,其实并没有用力,嘴里不知道嘟囔着什么。爸爸不好意思地赶紧安抚她,把她拉到自己身边,解释着,这是广州来家访的志愿者。两个叽叽喳喳的女孩子瞬间安静了,快步换到爸爸的另一边,似乎有些惧怕妈妈有些不舍妈妈。妈妈此时安静了,很配合地完成了合照。后来我的搭档说,那一刻他非常紧张,若妈妈继续动手,他就要上来帮忙了。我告诉他,那时妈妈应该只是担心我们这两个陌生人会伤害到她的家人而已,保护家人的天性。这样的家庭,也许不幸,但依然爱意满满。

故事三:跟随着村干部走进大门,首先是个狭小的院落,一个老人家坐在那里,面前是一堆银色的小铁件和一条快成形的表链,旁边站着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村干部介绍说这是妈妈和外婆。妈妈是二级精神残障,外婆有只眼睛也是明显不一样。屋子里,两姐弟腼腆地坐在那里,低声地一问一答。我问姐姐,你最想干什么?姐姐冲口而出:老师。我笑着说,要做名老师,声音可得洪亮些,要不学生怎么能够听清楚呢?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之后的声音自信了不少,甚至还主动为弟弟进行补充说明。再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得知,爸爸失联多年,妈妈残障,疑是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但我相信,姐姐将来一定可以成为一名好老师。

             图片1_副本.jpg图片2_副本.jpg

苔花虽小,昂然向阳

这里地势高,山地多,交通不便利,土地相对较为贫瘠,经济不发达。我们家访的这些孩子,相当一部分家庭有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如单亲,家中有人患重疾等等。在生活的重压下,他们中很多自信心不足,性格内向,腼腆,不敢设想未来,但仍在努力,那怕现在学习成绩不理想,也不愿意放弃学习的机会。有些孩子家里,墙上是满满的奖状,还特意把“特等奖”的奖状展示给我们。

看着孩子们羞涩但纯洁的双眼,看着父母家人期待且感激的表情,看着陪同的镇干部和村干部的热情与希冀,我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家访核查,同时承载着捐赠人的期待和孩子们的未来。我们能做到的也许不多,但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那就是注入了百分百的希望。两天以来,每天近十个小时的舟车劳顿宛如清风拂过,消散在天地间点点星空中。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



☆ ☆   推荐慈善项目   ☆ ☆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20-87777268
广州市环市东路404号之三2楼(201-204房)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2004-202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网站ICP备案:粤ICP备0918641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555号
网站设计:JZ·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