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五个世界防溺日,为持续的推动防溺水知识,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以下简称恤孤助学会)体育欢乐梦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联合广东省中小学游泳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香港游泳教师总会、卓逸体育、合水镇中心小学、千官镇中心小学、惠州众创体育共同发起,在广州、香港、中山、云浮、茂名及惠州6地开展国际防溺日•粤港水安行活动,活动通过嘉年华、自救技能讲解、游泳教学等各种有趣,生动及有效的方式,持续推动防溺水知识。作为推广农村水上安全知识的践行者,项目组多年来携手各方打造“政府主导、公益助力、高校支撑”协同机制,以“移动泳池送教下乡+师资培训进校园”双轨模式,为乡村儿童筑牢水上安全防线。
盛夏的广东乡村,水面波光粼粼,却暗藏溺水隐患。4月至7月,身穿橙蓝色队服的志愿者们穿梭于云浮、信宜、罗定的乡间,通过四期推广活动,将移动泳池与生命安全课带入乡村校园。这支专业队伍的故事,是一场关于守护的温暖叙事。
专业是他们的底气。今年4月,项目组从专业训练起步,在广东理工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的泳池边,52名高校及社会志愿者接受着严格培训。香港游泳教师总会高级讲师谭尹林示范非标准水域施救技巧,带领学员反复练习“称人结”打法,汗水浸透衣衫;“引导怕水儿童入水”等情景考核更是必不可少,唯有通过者才能获得支教资格。这种为乡村溪流池塘量身打造的“无标准泳池环境分级教学法”,是守护的第一道防线。
广东省中小学游泳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黄波教授坦言:“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教安全、会救生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构建防溺水闭环的关键。”
奉献是他们的底色。5月郁南县千官中心小学,四年级六个班的300多名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水上安全知识。志愿者们通过"30分钟陆上+60分钟水上"的课程模式,手把手引导胆怯的孩子克服恐惧,从打绳结到水下转体,孩子们从学打绳结、制救生绳,到掌握闭气漂浮、持板打腿,最终能完成水下潜行、转体及海豚跳,笑容在水花中绽放。同期,信宜思贺镇中心小学里,186名学生在志愿者们的指导有序开展课程。来自香港游泳教师总会的教练莫家辉用耐心化解"50号"男孩的溺水阴影,当这个曾恐惧水的男孩最终完成水下转体时,全场响起了欢呼。
6月,罗定市素龙街中心小学的426名学生参与课程时,当地4位体育老师全程跟学,从助教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主教,为后续自主教学打下基础。结课时,全市水上安全教育工作现场会在此召开。罗定市教育局副局长练碧倩、云浮市教育局体卫艺科科长梁浩宇,以及全市校长和体育教师齐聚一堂,共同观摩教学,见证了学生们娴熟演示衣物制作救生绳、仰浮自救等技能。7月盛夏,志愿者们见证了188名学生从开课时的怕水,到七天后考核课充满自信地展示了一系列防溺水技能,包括仰浮、持板打腿等关键技巧的变化,更意识到加强防溺水教育、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性刻不容缓……
这支志愿者队伍用专业筑牢根基,用奉献传递温暖,让防溺水的种子在乡间生根发芽。
2015年,项目总统筹万杰在农村碰到了一场揪心的悲剧:一名9岁儿童不幸溺亡,家人的泪水像烙印般刻在他心里。那一刻,他深切体会到,农村孩子因为客观因素,更需要水上安全知识的教育。2017年,与香港游泳教师总会结缘后,万杰抓住机会,在夏令营里用移动泳池试点推广水上安全知识,效果远超预期。这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坚持开展活动——一晃八年,湛蓝色的移动泳池从未缺席乡村的夏天,身着橙蓝队服的志愿者们也在每年夏天如约而至,用专业与奉献织就了一张细密的“水上安全网”。
今年,水上安全知识推广活动汇聚了95名来自不同地区的高校及社会志愿者,总计志愿服务5154小时。他们的辛勤藏在每个细节里:他们放弃假期,扛着器材和教学设备穿梭在乡间小路;盛夏烈日下,衣衫早已湿了又干,仍坚持手把手教孩子打绳结、练漂浮;面对怕水的孩子,他们蹲下来轻声引导,转变教学方法,化解孩子的恐惧,直到他们敢笑着扑进水中。
7月25日全国防溺水日到来之际,项目组再次呼吁:无论是捐款支持移动泳池下乡,还是成为志愿者站上讲台,或是转发一条防溺知识——每一份参与,都在为孩子筑起生命防线。
水花里的欢笑,是对我们最好的回馈;夏天不再有泪水,是我们最执着的期盼。这场守护之约,从不缺开始的勇气,只盼更多人并肩同行,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安心拥抱水边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