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新闻中心
2014MO_Art艺术之旅培训感悟
  •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2014-08-271673

 

2014MO_Art艺术之旅培训感悟

 

信宜市思贺镇朋候小学 陈进业老师

20148

 

一、反思我们的教育

近日看到一则报道:2014年第55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5金一银,团体总分第一;713日至21日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第45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代表队5名参赛选手总成绩分别为第一、第二、第四、第六和第十二名,均获得金牌,团体总分第一;2014年第26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4金,团体总分第一; 2014年第25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31银;2014年第46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22银。

一个事实是:诺贝尔奖自从设立一百年来,至今我国土生土长的有“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达赖与刘晓波这两个“和平奖”不能多说),而世界上那些科技领先的国家几乎都有人获得诺贝尔奖,至今为止,美国共有三百余人获得,英国共有一百余人获得,法国共有八十余人获得。诺贝尔奖是科技领域的最高奖项,只发给对某个领域有重大贡献的人,每年获奖人次也有限制,可见获得这至高荣誉的难度。诺贝尔奖不仅代表了个人荣誉,也能反应出获奖者所在国家当时的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

我们的教育行不行?

如果说我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我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

如果说我国的教育很好,为什么至今没人获(自然学科)诺贝尔奖?

近几年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发展,但仍远远跟不上别的国家。我国人口数量远高于美英法等国,可十几亿中国人为什么极少获得诺贝尔奖?

1、历史原因

先是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两百多年,然后战乱,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资源上的大肆掠夺。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

2、体制问题(此处省略十万字)。

3、教育方式

历史我们不能改变,体制我们不能多谈。作为最前线的教师,我只能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了。有个典型的案例

美国孩子画苹果,教师拎来一筐,由学生拿一个作画;日本孩子作画,教师高举鲜果一个,让孩子们瞻仰一番,便让他们作画去;我国孩子画苹果,是由老师先画一个,交待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结果呢,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最像苹果。我们的孩子只是把眼睛看到的东西用手把它描画出来,充当一台复印机。没有脑袋参与思考,哪有什么想象力、创新能力可谈?其它学科也存在不同程度地扼杀孩子们思维的教育方式。于是就有了这么一种说法:

美国人卖的是脑子里想出来的东西,日本人卖的是手里做出来的东西,中国人卖的则是地里长出来的东西。这种说法虽有些偏颇,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你看大名鼎鼎的Microsoft卖的就是想出来的软件,日本的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等等。我们国家很多行业都只是在山寨水平,山寨都成了一种文化了。

在美术这一学科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呢?

二、我们的困境

1、农村中小学缺少美术专业的教师,由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美术课,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2、我们的理念单一,以为美术课就是画画;

3、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标准有待改进。以往都是以画得像、画得真为标准。

三、我们的收获

1、经过十天的培训学习让我们有了一点美术基础,有了一点艺术细胞。

2、认识面广了,我们认识到美术课不仅是画画,还可以是手工,还可以是欣赏名画,欣赏其它艺术作品。

3、我们认识到临摹会扼杀学生思维的,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上美术课了。

4、我们要改进以写实为标准的评价办法,艺术是很难有个通用的评价标准的。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关键是作品里要有思想,有故事。

5、我们认识到身边的材料都可以运用到美术课上去。去小洲参观艺术馆时,看到门口那个机器人就是用破烂的材料拼成的,给我们很大的触动。只要师生齐动脑、动手说不定也能造出一个作品来。所以 “这个世界不缺少材料,只是缺少发现材料的眼光。”

四、我们的展望

1、改变上课模式,会让学生自己讲故事(最好学生能自己编故事),然后让学生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2、改进评价办法,多用肯定的语气。

3、着重培养做人,毕竟画画的小学生并不一定个个都能成为将来的画家。我们培养小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美的视角,陶冶性情、净化情感,树立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开发智力,热爱生活,培养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对人类有用之材。

4、着重培养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课教学,重在启发、引导,通过欣赏画家或教师范画,游戏,讲故事及电教手段等方法来激发小学生学画的兴趣,只要孩子始终保持对美术的浓厚兴趣,便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20-87777268
广州市环市东路404号之三2楼(201-204房)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2004-202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网站ICP备案:粤ICP备0918641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555号
网站设计:JZ·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