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语:我会联合广东狮子会举办“访贫助孤信宜行”项目,信宜市共推荐1500多名孤儿申请资助,按照我会资助工作的流程,先后分三批培训了我会志愿者和狮子会会员共293人次,于9月5、6日;12、13日;10月17、18日对信宜市申请资助的孤儿逐户进行了家访调查,按我会资助条件确认资助对象。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对参加家访的,特别是第一次参加的人来说,这是感受人间苦难之旅,这是震撼心灵之旅,这也是思索自己人生的启示之旅。当面对所见的一切,孤儿的羸弱和茫然,老人的眼泪悲戚,破漏透风的泥坯房,锅里是发酸的番薯……似乎自己也被推上了道德的审批台。现发表广东狮子会会员几篇家访感想,述说了他们的心路历程,也许能让你从中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还也许能让你参加到我们的行列中来,“该出手时就出手!”
一、信宜之行的准备
一份好奇心的驱动,以及中心服务队队长傅穗文狮兄的介绍,让我结缘广东狮子会。2009年9月12日我参加了广东狮子会组织的“爱在继续信宜行”,在参加信宜家访前的准备会中,我了解到关于家访的基本目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要求)等,在准备会上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简称恤孤助学会)副会长王颂汤先生的一段话,让我对今天我们从事的事业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正如王老所言:“慈善公益事业将是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后一片净土,慈善的目的不是为了明天,而是为了‘今天’,慈善的核心是公平与正义,我们恤孤助学活动的意义是协助社会流淌正义的血液!”这句话让我联想到我们中心服务队换届与更名仪式慈善晚会“爱与梦想”这个的主题,有爱就有梦想,有爱就有未来。
二、在路上
我们中心服务队的狮友与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的志愿者同仁们乘一辆中巴开始启航。在路上时我的心一直在问自己:此次信宜之行我可以为山村的孤儿做些什么呢?我很清楚,没有体验的感悟是不会有生命力的,所以我把这个问题交给我的内在智慧(潜意识),然后对自己说,积极地等待吧!正在此刻,本次行动的负责人之一麦子转告了王颂汤先生发来的短信:“狮子会朋友们,大家好!你们上路了,路很长,会很难走,坚持下去不容易,这是通向公平正义之路,重建社会道德之路,孤儿们的希望之路,先人已走过千百年,后人会追随我们留下的脚印走下去,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高尚的人们看到我们奋斗,将加入我们的行列,世界会美好一些!”当麦子分享完王老的信息后,全车的伙伴们都鼓起掌来,虽然没有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一样的震撼,但却是我们对王老的生命热情与使命的敬畏,和对自己发自内心的生命律动,这让我有一份深刻的感受:爱是伟大的力量,爱就是生命的本质最真实的存在……
诗人艾略特在诗集《四重奏》中写道:“行往未涉之境,必走陌生之途,其间无知是惟一的已知,有的只是一无所有,未得到的正是放弃已获得的理由。”对现在的生活人而言,生命也是一个精神超越的旅程,所以环境中没有任何磨难可以击败它,怎样进来的又会同样出去,留下的是尊严、勇气、从容不迫,是更美好的超越体验!
三、家访
此次家访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精神超越的旅程,在与每一个孤儿的互动中,那些点点滴滴的触动难以言表,只想说:“谢谢他们,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了悟!”他们中有郭凤娇、蔡文康、李永杨、李海峰、李汉林、吴嘉琪、李枚兰、李金旺、李秋梅、李明秀。十个孤儿,十个故事,十次震撼!他们共通的都是孤儿,都是父母双亡或父亲死亡母亲改嫁,现在与年岁已高的亲人(爷爷或奶奶)相依为命……
其中有一位男孩叫李汉林,当我们来到他家时,看到的是一间破旧的泥房(座落在半山腰),钱排村的村干部告诉我们,汉林和表姑生活在一起,几分钟后,一位又黑又小的男孩走过来,手上拿着钥匙开门,当我跨进门槛时,内心的惊叹油然而生,家里没有任何的装修,看见的只是几张破椅子和一张饭桌,泥墙上张贴了一排的奖状,没有任何的家电,或许对这种遭遇的孩子来说,电视、电话这些日常的家用电器是一种极大的奢侈品。小汉林彬彬有礼地邀请我们坐下,当我们坐在饭桌旁时,看见的是干净整洁的破旧茶壶和杯子,我在想完全可以和国际上推行“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礼仪)的企业相媲美。此时我就好奇地问小汉林:“请问你多长时间打扫一次房子?”小汉林看着我说:“叔叔,自从爸爸妈妈离开以后,我每周回家打扫两次。”话音刚落,汉林的眼睛开始湿润,然后低声地说:“我很想念爸爸妈妈!”也许天下的孩子(包括我)都一样,渴望父爱和母爱是必然的,此刻我握住小汉林的手,另一只手放在他的后背,然后跟他说:“汉林,爸爸妈妈在遥远的地方看着你、祝福你!你能感受得到吗?”小汉林的身体开始慢慢地直起来,然后微微地点点头。我在猜想,也许汉林就是通过每周回家打扫两次房子来表达对父母的忠诚和爱,让自己的心有一个家!小汉林如此的表现让我尊重,让我敬佩。一个孤儿自强不息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我的心里!
让我为之震撼的是,他们都抱着一份希望,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活着……所有的这一切让我深思:是什么支撑他们坚强地活着?让我联想起意义心理学的代表弗兰克,弗兰克在他《人对意义的探索》和《人对终极意义的探索》中总结出三种体验:享受体验(被动的、受服务的经历),创造体验(主动的、从事自己选择的技能性活动的经历),磨难体验(身陷其中、不由自主的痛苦经历)。三种体验造就三种心理效果,分别由三种心理学说来解析。意义心理学解析的是磨难体验,即人们如何解释自己身陷其中、不由自主、难以言表的苦难情境。人们如何超越苦难的厄境,并从其中探掘出支持人尊严的力量。
弗兰克指出磨难体验是无法用快乐与权力心理去理喻的。这种体验所锻造出来的人性素质也是其他两种体验所不能及的。磨难体验是锻造坚韧不拔、意志刚强、侠肝义胆的人性素质之必要养料。并非每个人经历磨难便自然形成上述人性素质,只有那些具备主动探求人生意义的心理程序与勇气的人才有可能将磨难体验化解为锻造更高人性素质的养料。
弗兰克对意义心理学轻轻的语言描述却以其沉重的亲身体验为背景。弗兰克是纳粹集中营的少数幸存者之一。他的第一本意义心理学——《人对意义的探索》,用了一半的篇幅描绘了血泪斑斑的集中营经历,以及在这种厄境之下人性的丰富表现,包括他自己的恐惧、绝望、麻木、觉醒、觉悟的心理过程。弗兰克在意义心理学领域的权威不仅来自于学术造诣,更源自他无可比拟的亲身体验。纳粹集中营的非人折磨促使他反复自问:在这样一种煎熬之下,什么原因会使得我们仍旧苟活下去,而不愿结束自己的生命?怎样的解释才能提供我们苟且偷生的价值?每个幸存者是如何支撑自己走完那段“死比活好”的炼狱历程的?弗兰克走访了诸多集中营幸存者,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信念。有时,一个简单的信念,如要看到女儿的一面再死,使得平时羸弱的男人充满坚持下去的勇气与力量。简单的信念成为生命所有意义的浓缩与表达。
磨难的体验、存在的意义、信念的力量、勇敢与尊严、新人性素质,这些话语只有系统串联在一起时才有具体情境感悟的魅力词汇,才不失为口头禅。截取人性中追求意义的本能,磨难往往导致以压抑、变态、报复、仇恨为特征的恶质心理循环,制造产生邪恶的人性素质。弗兰克以自己的经历与研究为我们指出了心理超越的道路。也恰当地解释了信念的来源与力量,使我们明白磨难的具体情境可能千变万化,但任何恶劣环境之下,个人与组织的终极激励来源不是快乐的享受、权力的优越,而是在求索存在的意义过程中所锻造的信念。
我有一位导师曾经告诉我:“生命中所有的经历都是一份礼物与祝福,生命是美丽的,痛苦与快乐是生命中的两个部分,同时痛苦是进入深层快乐的窗口。”在此深深地祝福这些孤儿们,能够收获生命的礼物,连结内在的信心与勇气往前走……
四、结语: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留下脚印。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记得信宜之行准备会上,王颂汤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帮助别人不是施舍,而是实现人的尊严与自我价值。”还有在信宜之行结束时王老再次发给我们一条短信:“大家辛苦了,要回到自己温馨的家,你可想到千百孤儿渴求的眼睛正注视你们离去的背影,寄托着希望与憧憬……让我们负起这份沉重而光荣的使命,让人间还有真情的萤火闪烁来照亮这些孤儿未来的人生路!”
在此我诚意地邀请有缘阅读这篇文章的仁人志士,
请暂停片刻
问一问内心最深的召唤
是把什么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有一个重要的位置在此
深深祝福生命的精神超越之旅
此人
如果不是我,是谁?
如果不是现在,是何时?
此刻用心聆听内在的声音
与世界连结
让生命生生不息地流动
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