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富人思考 让穷人了解
关于财富观念的一个真实故事
(一)几封短信看人心
“剑平:您好!向您报告,去年12月16日收到您捐30万元之中指定10万元用于四川震灾。经多次考察和了解政府的统一规划、标准和各地、各项目资金落实情况,最后按雪中送炭精神决定给资金缺口大的平武县38间学校,连同其他人捐赠共853,000.21元全部由我方采购教具和分配。详情待整理后上网公布,接受监督。另今年我会共签约资助韶关10县、陆河、龙川和信宜贫困孤儿2363名,每名资助3000元。在此再向你致谢,并祝安好。王颂汤”
11日10:42 陈复王
“收到,谢谢王(副)会长!”
11日12:37 王发陈
“应该是我谢您的支持。另全部物资已于前天在现场清点移交完毕。”
11日12:50 陈发王
“刚转去人民币30万元,是我今年的捐款,该款由促进会安排用途。明天是我女儿的2岁生日,本来是明天再转账,但刚好是周末,怕银行不营业,所以提前了。”
11日14:25 王发陈
“收到,我不知该向您怎么说,也许我今天不该给您发短信。祝您的小公主生日快乐、健康成长!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荫。”
11日15:55 陈发王
“在能力以内我每年一次去银行转账捐款都是很容易的事情,难得的是您们长年累月的辛劳和付出,这就是我对您们说感谢的原因!选择我女儿生日是希望她以后对社会有责任和爱心,也方便我记得每年的捐款。您今天发短信给我实在是巧合,也是有缘吧!”
11日16:00 王电邮给陈发祝他女儿生日的贺卡。
14日(星期一)收到30万元善款。陈说是个人捐款不要收据。我会按法规和制度说服他,开了个人收据于15日寄去。
这个故事相信还会一年年演绎下去,说一下这故事的发端。
(二)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2007年12月的一天上午,王接到资深电影导演邓原先生的电话,说是廖曙辉先生(我会副会长,时任珠江电影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现任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介绍找你,有位朋友陈(剑平)有事请帮忙。
接着陈对王说:他认识的两名在广州街头流浪的孤儿,现在不见了,很担心他们,自己很内疚,后悔当时没有收留他们,想请帮助找到他们。
王问陈孤儿姓名,说不知道。问是哪里人,说只知道是湖南省的。王对陈开玩笑说:这事您找周永康(时任公安部长)也没有办法。陈说:你们在帮助孤儿,我向你们捐钱。王说:您方便时请过来,向您介绍我会的情况,如果您认同、放心了再捐。
我们记住了他的嘱托,于是有了本文开头的短信。
(三)有钱了,怎么花?
对金钱、权力的追求,几乎是所有人的共性。这不是罪恶,问题是如何去追求和得到后又如何使用。这可能是当今社会的最大问题。
中国传统的财富观是“积谷防饥”,世袭继承。这是农耕社会、没有社会保障的情况下的自然选择,在全世界都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彼此依存的社会属性越来越强,已经不可逆转地使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都是如此。小到日常生活的停水停电、红绿灯不亮、环卫工收集垃圾、最近雅虎邮箱广东地区服务器故障两天。到哥本哈根各国领袖正在吵架的减碳会议,离我们遥远的南北极冰山如果再这样融化下去几十年后广州在哪里?过度开垦放牧使一国的沙尘暴影响其他国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威胁到几十个国家,社会治安恶化的危险会随机降到任何一个家庭,其土壤是贫富两极分化……于是有了“地球村”的说法、有了“蝴蝶效应”的说法。人类社会已经成了命运的共同体,彼此的影响是岗哨和国界都不能阻挡。
于是人类中的一部分人开始思索社会责任,改变了对财富的传统看法,慈善也从只帮忙亲友发展为关心“陌生人”。
现代财富理念认为,由于努力加幸运,经过社会上很多人的自觉或不自觉甚至是迫于无奈的参与、支持,使自己积累了财富,并从中得到了快乐。但当拥有的超过了自己消费那部分的财富如何管理、使用,就成了学问和人生价值命题。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往往迫使你去扩张,增加财富,但这样的终极目的和意义又在哪里呢?最后结果无非是一把长串数字留给后代,徐志摩说“悄悄地走了,正如悄悄地来,不带走一片云彩”。林黛玉说“质本洁来还洁去”、“他年葬侬知是谁?”你指望后代靠你的遗产过好日子的愿望,在世界各地看来这个试验往往不成功。
于是有些人想通了,我攒的钱我来花,我从社会得到的再回馈社会。于是有了联合国推荐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有了“企业公民”的说法。就像钓鱼,一开始没有钱买鱼吃,自己钓自己吃;钓的水平高了,吃不完放冰箱“积谷防饥”;水平更高了冰箱放不下,就给友邻分享;到了最高境界,就只享受钓鱼成功的乐趣,从河里钓起来再放回河里。
(四)好人啊!
话说到这儿,再回到本文开头,
这些年来我们遇到了很多高尚的人,有些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相对富裕的,还有些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街道上七老八十的十几名退休老工人派代表来“考察”我会,再一起下乡实地看望需要资助的学生后,摸出一大把皱巴巴的钱认捐一名学生。企业解雇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把遣散费捐出来……
看来一个人是否高尚、是否能得到别人真心的尊敬,是和财富多少、权力多大、社会地位多高,并不是正相关。这就是慈善事业的纯洁、高尚、灵魂所在。这让人想起 了但丁说的:“道德能常常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不能填补道德的缺陷。”
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这样认识、这样去做,那我们的明天是会更美好,否则今天也不会美好,又何来美好的明天!所以,我们慈善事业所做一切是为了今天,那些可怜的孩子等不到明天再上学了,他们如果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失去了这个机会,将永远不可弥补,他们明天的美好又在哪里?
人生的道路是单行线,我们都要为自己想一想,为别人想一想,为后代想一想!
附录:裹尸布上没有口袋.pdf
注:本文刊“秋光”杂志总第298期,转载改了标题,原标题“他已捐出4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