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新闻中心
谁更贫穷?(信宜回访之二)
  •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2012-12-201742

  谁更贫穷?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八日  黄云锋

 

就词性本身来说,贫穷实际上并不带褒贬色彩,而在现在这个公平让位效率的大环境下,负责调节社会公平的第三部门发展较为缓慢,另一方面,贫穷者往往更容易游离于政府与私人企业(即所谓的“第一部门”与“第二部门”)的福利之外,于是经济上的贫穷却更多时候意味着尊严的缺失与地位的不对等,继之贫穷往带上了贬义的色彩。而就本意来看,贫穷仅意味着起点不幸,并不具可比性。而我以“谁更贫穷”此种病态的标题主要是想更多地站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进行我的思考。我希望起点平等,如刘老师而言,志愿者是传播公平的,亦是来上“大学”的。

我是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我对信宜有一种乡土人的亲切感。总是很不自觉地把它与我的家乡,把小朋友与我自己的经历进行一番类比。而不得不说,潘小花,潘妙妙一家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太深。他们也是我第一次家访的对象。家访时,我看到的是两个失去双亲的孩子,孤苦伶仃,家徒四壁,四姐妹挤在一个不够厕所大的房间里活着,她们不过是在顽强地活着,我看到的几乎就只有绝望。而在回访的时候,由于有了第一次家访做铺垫,我更多地看到了两个孩子的笑脸,他们在和小朋友一起跑,一起跳,一起打闹。这是什么?这是生活!我很惊喜地在她们纯真的笑脸上感受到那种生命的张力,即使在极其有限的生活条件下依然不改乐观积极的本色,这就叫做希望吧。

于此,我们便可以说是对苦难的实质有了更感性的认识。生活是一次谁也无法活着逃出去的冒险。活着总会有苦难,活着是经历苦难的过程,于是生活便升华为一种苦难的美学。我们有选择属于自己生活的权利,同时我们也得拥有一种意识形态化的信仰(亦即我们常挂嘴边的“希望”)来麻痹我们,于是我们跨越苦难时便多了一份勇气,对生活的自由也多了一份底气。

最后,我还想把目光移到“第三部门”的发展。如秦晖先生所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公民文化,公民意识的发展推动人们从事第三部门活动,但却在现存体制制约下很难以完全“非政府组织”的形式进行,而在农村却由于公民意识未必跟上导致文化上的缺陷。前者的体制约束与后者的文化缺陷都很大程度局限了第三部门的发展。可以说,问题就摆在这里,解决的办法还想不到。但社会公平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当政府与市场失效时,第三部门可以说是贫穷者唯一的倚靠了。所以即使困难再多,恤孤助学会要持续下去,第三部门仍然要坚持下去。困难重重,我们却要看到希望,看到美好的未来,传播社会的公平,努力让平等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20-87777268
广州市环市东路404号之三2楼(201-204房)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2004-202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网站ICP备案:粤ICP备0918641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555号
网站设计:JZ·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