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把一切的不幸加在孤儿姐妹身上
记“访贫助学廉江行”活动
长山镇志愿者 汤倩琪
2013年5月22日
5月18日到19日,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发起了 “访贫助学廉江行”活动,一趟春风之行给廉江一千多名贫困学生带来温暖。
去程6个小时路途的颠簸,却不及两天家访心灵上的颤动。那些稚嫩的孩子本应有着天真的笑容,星星般闪耀的眼神,可是没有,命运与不幸将他们的笑容磨得僵硬了,眼睛只留下对读书的渴求。本次活动一共一百八十多名志愿者参加,访问了一千多户贫困家庭。我们看到那泥房黑灶,相依为命的孤寡老小,一切言语堵满胸口。
19日早上九点,走在村中山坡小道上,辗转经过那高高矮矮的楼房,一栋崭新的四层房子出现在眼前,房子外墙有灰色的瓷砖、亮丽的铝合金窗,墙上还留下竣工不久的痕迹,在晨光下掩盖不住其中的宽裕与富足。
当村干部走进屋里的时候,我和志愿者队友心中都冒出一阵阵疑惑。屋里走出来的两位中年人,向我们身后方指了一下,不远处晾衣服的女孩,还有一间破旧的竹棚屋,这位衣着简朴的女孩就是我们的家访对象林静茹,而竹棚屋是她赖以生存的环境。
这竹棚屋是多么不起眼的屋子,我们误以为只是存放柴木旧物的临时搭建的竹棚。两块简单的隔板肩负着墙的使命将屋子一分为三处空间:冲凉房,睡房,厨房。透过中间敞开的门口,一张用破旧的木板架起的床在昏暗中依稀可见,一堆灰压压杂物拥挤在床底下,更添了几阴翳,床离门口只有两步之远,空间十分拥挤。左方是冲凉房,两平方不足的空间最打眼的就是泥土地上平放着七八块砖头,是为了洗澡乘脚之用。右方是烧柴的炉灶,一个铁锅,些许柴米油盐就供养着这一家对生活的希望。
看到此情此景,我们询问了静茹:“对面这四层的新房是谁的?”
“叔叔的。”有点见生的静茹怯怯地回答。
“叔叔居住的条件也可以,他们没帮助你吗?”这个问题换回来的是一片的沉默,静茹的叔叔婶婶听后脸色一僵,默然转身走了。这转身的背影,这耀眼的新房,不仅仅刺痛了我们志愿者的眼,也刺伤了一个脆弱的心灵。
林静茹同学在年小时父亲已经病故,母亲患精神病失踪了,剩下她与两个姐姐相依为命。20岁大姐在广州读大学,年仅17岁的二姐辍学出外打工,赚取微薄的工资来供养大姐继续读大学和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也无法给予读中学的静茹支持。她的爷爷奶奶年纪已经老迈,已经没有劳动的能力,对于无力支持静茹读书。当我指了指竹棚屋问奶奶,静茹一直住这里吗?是的。那她以后会不会搬到叔叔家里住呀?奶奶浑浊的眼睛里,泪水在打转,鼻子已经红红的,回答道:应该不会。我想,老人心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啊。
命运与意外造成了不公平,早早地给这个孩子肩负上了生活的重压,却还要天天面对着额外给予的“不公平”,面对着世道炎凉,只有冷暖自知,在破旧的屋子里独自取暖。人生中总是不能避免沧桑,但爱心总能给荒芜的沙漠播下希望的种子。我们希望给予这位年轻的女孩帮助,来抚平那跌宕的人生之路,给予她获得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机会。
我感到很荣幸,能参与“访贫助学廉江行”的活动,两日的家访给我看到了一些被社会遗忘了的角落,看到了城市中无法目睹的悲凉,这些给内心带来的颤动不是波澜壮阔的,而是潺潺流水一样静谧安详注入灵魂的深处。当我回到广州,回到物欲叫嚣的国度,我想到三个字是“不抱怨”,用心生活。

三面透风的厨房

静茹奶奶(左一)、静茹爷爷(左二)、静茹(右二)、志愿者(右一)在简易的竹棚屋子前合影。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2013-05-22
1971
【工作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