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黎达明
6月15日上午,我们在广东恤孤助学会中接受培训,准备下午的“幸福厨房、爱心午餐”募捐活动。忽然,梁生接到电话,说募捐的地点(保利中环购物中心)已有一些市民在等候捐款了。于是,我们在11点前吃饭,然后赶去那里。
原来,许多市民看了G4、《南方日报》等媒体关于信宜的贫困学生自带柴米到校做午饭(没肉少菜)、上学要走两个小时的报道,准备捐助他们。活动原定于下午1~6点,但一些热心人上午就来到募捐地点。
我们四人先到,遇上成阿姨。成阿姨曾与恤孤助学会一起去连南山区走访贫困学生,因此很信任恤孤助学会,也认识梁生。她要求先把捐款500元给梁生,还不断说自己有福,遇到我们,不用白等或白跑一趟。之后,一位白发老太太也献出自己的心意。一对老夫老妻说,不愿等到下午了,给出自己、女儿及一位好心人的捐款,还说上次活动也有捐款的。到了下午,虽然下着大雨,捐款的人还是非常踊跃。有位女士拿了几千元,直接塞进捐款箱,请她登记姓名,她不肯,捐了钱就走。
现场布置了四块展板,上面是信宜山区的破旧校舍、贫困学生煮食、上学等照片。我们没有准备这次活动的传单。有人路过,看了现场的情况,问我们在干什么,我说为山区贫困儿童的午餐募捐,并没有介绍什么,他们就慷慨解囊了。
一些家长带着几岁的孩子,在展板前,指着学生的照片,叫孩子珍惜生活。他们每天在学校煮白饭吃、自带柴米、走一两个小时的路上学,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学习,这份毅力,这份精神,很值得敬佩。有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很小的孩子,指着照片,不断地问这是什么,他们在做什么,孩子用手不断地摇妈妈的下巴,把妈妈的头转过去,妈妈又转回来。她引导孩子说出“破旧”两字就费了许多唇舌。她又不厌其烦地说:“你想不想帮助他们?如果你有钱,愿不愿捐给他们。你有50元,在那里?我借你50元,你拿过去。要还给我的。”孩子拿了钱,放进捐款箱。我很佩服地说:“你真有耐性。”
这次活动让我体会到,虽然社会上有负面的新闻、网上有不信任及批评的言论,但许多人不仅充满爱心,还相信社会上有些人做公益事业,真心为弱势群体服务。他们相信自己能帮到人,热心帮人,他们都有朴素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