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春日韦 曾璇 实习生 麦月梅
点滴的力量凝聚起来能有多大?能让贫困学生改变一生!
250名学童被认捐
未开封的笔记本、崭新的故事书,当然还有那真挚的祝福。昨天的河东小学内,看着面前满载文具的袋子,冯程程的脸上漾起了微笑。
很快,她和同学们的特殊标记———胸卡被热心人士一一摘走,这是被认捐的标志。刚刚读完一年级的她,不太懂得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只是不断摩娑着那一本本笔记本。她只是受捐助的孩子中的一个,父母离异后,几乎要被迫辍学。
看着学生们的笑脸,河东小学教导主任简东柄感到欣慰。“一个也不能少”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虽然因贫困就读难的学生还占学校的百分之十五,但捐助者的热情让他“很有信心”。
热心人都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广东商学院大二学生黄晓丹甚至捐出了积攒多年利是钱一万多元,表达心意。
如何避免“展览”贫困?
然而,昨天的活动中,并不是每个孩子脸上有笑容。
“各位善长仁翁,你们现在看到的是小芳,她父亲去世了,虽然成绩优秀,但由于家庭困难不得不辍学。”听着村干部拿着扩音喇叭在宣读,眼前纷亮的闪光灯以及媒体的长枪短炮一下子让小芳感到束手无措。她两手紧紧地捏着衣角,抿着嘴一声不发。孩子脸上的尴尬与怯生生的表情,让在场不少好心人感觉不忍。
而在另一个安排受访家庭中,小丽的痛苦同样被“放大”:“她母亲失踪了,父亲靠打短工,还有一个弟弟……”在几分钟的“参观”过程中,七八十位助学者只能在她家稍作停留。看着“走马观花”的人们,被安排站在一堆奖状前的她只能握紧弟弟的手,一遍遍地说:“谢谢!”“我会好好读书”。这个读初一的女孩,无奈地“展览”自家的隐私,她心底的想法,又有谁知道?
怎样才能既做好善事,又不伤害这些孩子稚嫩的心灵?助学促进会负责人表示,这也是困扰他们的问题。据了解,“先考察后资助,让人捐得放心”这种助学活动经媒体预告后,市民报名热情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以至最后人数大幅增加,由原来的250人,扩大到400多人。这几乎是省内由民间团体自发组织助学人数最多的一次。
据了解,促进会成立两年多来,先后资助了河源、清远等地600多名中小学生完成义务教育,此次是他们第三次组织这种活动,他们将就活动作出总结,并把经验公布于网站上,更希望网友们可以出出点子,避免以后的活动出现问题。
“助学活动不只为了募集善款,同时也希望更多人加入到慈善活动中。毕竟,做慈善的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提着数袋捐赠品,他们的心情还是不能舒展开来 本报记者 林桂炎 实习生 赵炎雄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