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娇兰佳人愛童行 徐闻探访笔记④
母亲聋哑,生活窘迫,母亲一生的寄托是什么?什么,又是母亲前行的动力?
■一个聋哑母亲的自豪和希望
鹏冰不哭
走进陈鹏冰家的厨房,一盆稀薄的白粥搁在栏架上,旁边放着一筐生番薯。这就是陈鹏冰一家早饭的全部。午餐吃什么,眼看上午11点了,依然没有着落。
陈鹏冰就生在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家里,住在徐闻县和安镇北莉村——一个四面环海的岛上,距和安镇大约要乘50分钟的船,而和安镇距徐闻县城还有60多公里。
父亲患小儿麻痹症致残。爷爷说,陈鹏冰的父亲小时候生病,发高烧,因北莉岛离县城医院远,走完海路,还要搭车,一去要几个小时,耽误了治疗,落下了终身残疾。现在,鹏冰的父亲行动不便,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干不了其他的谋生行当,是北莉村低保对象,每月有120块钱的补助金。而母亲是一位聋哑人,听不见,说不出,用手吃力地比划与人沟通,但母亲心肠好,勤劳肯吃苦,乡亲有口皆碑。
陈鹏冰记得,小时候不管是与父亲还是母亲走在一起,都会招来村民异样的眼光,在学校里还受同学欺负。而现在,12岁的陈鹏冰已经习惯了,甚至还为父母亲感到骄傲,“我知道,爸爸妈妈把我们拉扯大,也非常不容易。”
陈鹏冰现在在北莉小学念五年级,《梦想的力量》,是五年级课本上陈鹏冰最喜欢的一篇课文。陈鹏冰乐观,可家境困顿的现实也让陈鹏冰感到了一丝莫名的压力,谈及梦想,她用手遮挡,偷偷抹泪,说不出话来。陈鹏冰在土墙围起的房间里亲手折了一串千纸鹤挂在床顶上,兴许是在祈望。
五年的奖状贴满土墙塞满抽屉
除了父亲每月120块的低保资助,陈鹏冰的家里便没了任何经济来源。父亲无奈直言,“家里没地种菜,种花生,就连米也要到外面去买,什么东西都要花钱。”虽有亲戚,但亲戚“自己都顾不了”。
父亲残疾,平常还需要母亲照顾。为生计奔波,聋哑的母亲也只能去海边捡一些海螺、水耗之类的海味来吃,除此之外,便没有其他能够吃的了。
陈鹏冰还有一个妹妹,念学前班。一个学期要300多块的学费,也足以把这个家压得透不过起来。一间瓦房,两张板床,挤下这一家四口。瓦房旁边,是一个用篷布搭起来的帐篷,因风吹日晒,年久失修,篷布已经风化,一遇下雨天,棚顶还会漏雨。这就是陈鹏冰一家吃饭的地方。
爷爷住在隔壁的一间土房里,年过六旬还要帮别人拉牛车,但“拉牛车”这样的机会也不是每天都有,偶尔挣得微薄血汗钱贴补家用。母亲虽然聋哑,但世事洞明,生活不易。陈鹏冰的房间里,一个用几块木板钉成的书架上摆满了课本、字典和试卷,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各种奖状不单贴满了一方土墙,还塞满了一个抽屉。母亲拿着奖状,看到自己含辛茹苦,一手拉扯大的女儿陈鹏冰优异的学习成绩,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感到无限宽慰。
2012娇兰佳人爱童行第三届千名孤贫儿童省会行7月正式启程,1000名孤贫儿童将首次来广州开启心灵之旅。期间会为孩子们举办一场“温馨家庭会”。如你有志参与,可短信报名:填写姓名+参加的家庭人数(*人),移动号码发送到106575321667012,联通号码发送到1065505934026703,电信号码发送到10659057607926703,电话报名:020-86270307。
如果你想帮助这些孩子们,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也可致电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020—87777268,或发邮件至gzoes@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