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新闻中心
夏令营里的艺术家老师
  • 新快报2012-08-151967


夏令营里的艺术家老师

日期:[2012-08-06]  版次:[BII03]   版名:[大道周刊·时尚·话题]   


■小朋友在韩火火老师指导下做出来的涂鸦瓶。

■孩子给石头老师画的画像。


■曾忆城老师在讲相机原理。


■生日会上,孩子和曾忆城的快乐合影。


■著名时尚达人韩火火也是授课老师之一。


■石头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

■新快报记者 苏文翰/文 受访者供图

  7月25日,为期7天的MO_Art儿童艺术夏令营在广州市郊的培训基地展开。这个夏令营之所以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由鼎鼎大名的时装品牌MO&Co发起的大型公益活动,真正吸

  引我们的,是这个夏令营里的所有老师,都是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工作者,比如著名摄影师曾忆城、法国视觉艺术家Pierre Picard、Hope美术工作坊主持陈洲等,而且还有一位著名时尚达人韩火火。他们会从什么角度出发,会以怎样艺术化的方式教学,本着这样的好奇心,我们独家专访了两位艺术家老师。

  台湾的《一时一地》展览正举办着,曾忆城刚从台湾回来。在离开杂志社成为自由艺术家之后,有一段不短时间他都在国外办展览、看展览、教摄影、拍摄照片,生活与工作状态有着很大的改变,也让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更多的思考。

  采访的时候,曾忆城对我讲述了一段在德国的经历:“去参观达豪集中营,在那里只有空空房子,破败的墙,很少的文字资料,一台电视机在讲述故事。我本来只是想作为旅行者去看一眼,刚看到此场景的时候甚至感到失望、失去兴趣。但十五分钟之后,整个身体的状态有所改变,被某种无名的力量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去观察、拍照。这时,我发现照相机不是在拍照,而是被拍照。”

  曾忆城的作品风格多变,难以被定义,有人说他的作品是沉重的生命关注,有人则说他的风格是小清新。对此,他认为是“被拍照”的结果,被物体的力量所吸引,从而让拍摄对象自己去说话。

  

     曾忆城:面对孩子,我们应该更加谨慎

     对话

  Q: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看见你为他们展示了很多的照片,这些照片是怎样筛选出来的?

  A:展示的基本上都是关于摄影历史的内容,从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照片,一直到现在网络上新鲜有趣的照片,方方面面地去挑选一些样本,作为资讯去引发孩子们的一些思考。我在一个月前就知道将要为孩子们上一堂课,所以花了不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主要的思考在于如何才能在短短的课程时间中让孩子们知道更多,获得更多。自己从事摄影的时间不短了,关于摄影的资料自己本来就有不少。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照片的脉络理顺清楚,照片既不能闷,又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地丰富有趣,让孩子们接受。

  Q:选择一些关于摄影史的照片,是想让孩子们从中获得一些什么?

  A:资讯,尽可能多地给他们看看世界,让他们知道原来可以这样去拍照,让他们打破常规的思维。其实整个摄影历史的时间并不长,我抽取出一些典型样本去让他们看,包括一些在月球表面、胎盘、战地、水底下等各种照片。自己更深一层的希望,是想让他们知道摄影的作用,它是能够帮助社会的,我们可以通过它去感受美景,去探索科技,去了解生命的结构,甚至让战争不再。

  Q:作为通过作品去说话的摄影师,心里面会有特别想为孩子表达的东西吗?

  A:表达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情,小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是一张白纸,但我并不觉得大人就比他们懂得更多,很多时候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你意想不到的。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应该是更加谨慎,不自以为是。你只是经验比孩子多,而经验则意味着各种的条条框框,你的局限也比孩子更多。

  Q:在日常的生活相处中,你与女儿的沟通方式是怎样的?

  A:除了语言,还会有身体的沟通,用表情让她去思考。比方说她发脾气的时候,我会看着她微笑,或者只是过去抱抱她,她就会意识到自己发脾气是做错了。她也是一样,有次她半夜醒来,看见爸爸已经从台湾工作回来了,睡在她的旁边,居然开心到哭了。她不懂得说“爸爸,我很想念你”,但是她会把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

  Pierre Picard 有个很好玩的中文名叫石头。他是一位来自法国巴黎的平面设计师,视觉艺术的专家,也是“广州乒乓创意空间”的创始人之一。

  从2004年夏天起,石头在中国定居,创立了Creative Factory 设计公司,同时做起了策展人。不久前,石头在深圳举办过一场“深圳印象”展览,集结了中国、法国、德国、菲律宾等十六位艺术家的作品,为各类新型的文化艺术活动和年轻艺术家及创作人提供展示机会和平台,并产生全新交融体验。在他看来,设计的灵感从生活中获得,也能够从与别人的交流互动中获得。

  

      石头:最重要的,是有很多开心的瞬间

  对话

  Q:这次为孩子们带来的瓦砖艺术创想课很特别,能讲讲具体的课程设置吗?

  A:课程的内容其实是听交响乐故事,前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童话《彼特与狼》。我的设想是,小朋友们不看任何视觉的东西,单单凭借着自己对所听到的音乐和故事,在砖瓦上按照自己的想象来画画。彼得、爷爷、狼、鸭子、小鸟、猫和猎人等等不同的角色都代表着不同的内容,孩子们在音乐的伴奏下画下自己脑海中呈现的所有角色,让他们选出最能启发他们的角色并展示出自己的作品。而实际上,他们的想像力非同小可,画得非常棒。

  Q:为什么会想到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上课?

  A:《彼特与狼》这个故事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听过,当时听这个音乐觉得很可怕。现在想起来,可怕的同时也是开心的,每个孩子其实能够听出不同的感觉来。我希望通过这个故事,给孩子们带来勇气,一种勇敢面对困难的秉性。

  而在听音乐之后在瓦片上画画,是张晓静、陈洲、梁镇兴三位HOPE美术工作坊的艺术家老师带来的概念,他们也为孩子们上了一些艺术课。由于三个小时的课程时间比较短,我并不要求孩子们能够学习到什么具体的技巧,而是凭着天性去感受,去认识音乐赋予每个角色的内容。

  Q:作为一位艺术工作者,你认为应该怎样去引导孩子们学习艺术?

  A:最主要是倾听孩子们的内心,不是只有孩子们听老师的,老师也可以听孩子们的,这样的一种公平的交流。我自己也有孩子,我会鼓励他自己去探索、去游玩。孩子们天生就是艺术家,而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让孩子们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

  Q:对于孩子的成长,你最关注的部分是什么?

  A:以前在法国给孩子们当过帆船老师,来学习的孩子最小只有三岁,我很喜欢跟孩子们呆在一起,和他们玩的时候非常开心。我最关注的是孩子是否开心,不一定要学到什么技巧上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记得很多开心的瞬间,在童年里面有快乐的经历与回忆。我刚进夏令营与孩子们玩耍的时候,和一位小朋友互相画对方的人像画,那个孩子画我画得非常夸张,手上有很多毛,鼻子也很大,还有一扎大胡子。我很喜欢那张画,这就是小孩子天马行空的艺术天赋。

文章来源:http://epaper.xkb.com.cn/view.php?id=803837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20-87777268
广州市环市东路404号之三2楼(201-204房)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2004-202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网站ICP备案:粤ICP备0918641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555号
网站设计:JZ·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