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新闻中心
恤孤助学,2666位学子重燃希望
  • 羊城晚报2013-05-032352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访贫助学廉江行”大型公益活动启动

恤孤助学,2666位学子重燃希望

427日,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共同发起的访贫助学活动走进廉江,约2666名当地孤贫学生将获助学资助,每人补贴3000元。此前,双方发起的访贫助学活动已走进清远、英德等地,资助数千名孤贫儿童读书。自2004年成立以来,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已资助广东省内32个县(区、市)14856名孤贫学生。

稍早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签订了2013年度“资助和关爱孤贫学生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将对分布在廉江市21个镇(街道)约2666名孤贫学生进行资助,每人发放补贴3000元,资助款将分学期发放。广东恤孤助学促进会代会长兼秘书长王颂汤称,此次资助规模,堪称该会史上最大。

据介绍,“访贫助学廉江行”资助资金主要来自各方捐款,约800万元。预计所有款项将于今年8月落实到位,2013年秋季开学时将按实际上学名单、人数发放首期资助款。此前,工作组将分两批到廉江市进行逐户家访核查。626日,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将在官网上公布家访核查报告、核查统计表和资助名单。与此同时,廉江市政府也要求各县市区坚持公开和公平的原则,落实此次助学工作,被帮扶地区任何人不能擅自挪用资助资金,改变资助对象。

据了解,作为民间慈善团体的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所有资金均来自海内外民间捐赠。2004年成立以来,已资助广东省内32个县(区、市)14856名孤贫学生,其中包括徐闻、遂溪、信宜、雷州、英德、连南等地的3304名孩子。

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廉江市石岭镇多条村庄,走进孤贫孩子的家,拍下他们艰难的求学之路,记下他们强烈的求学心声,了解他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期待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关爱孤贫儿童成长的行列中来。

             面对精神状况时好时坏的爸爸,杨舒丽说想读大学,赚钱给爸爸治病

杨舒丽

女,15岁,廉江市石岭镇荔枝林村委会稔子坡村,现在石岭四中读初二,父亲弱智(精神病),母亲因家庭生活困难离家出走,奶奶80多岁,年老有病,靠捡废品为生。

父有智障母离家

八旬奶奶捡垃圾

28日清晨,在长满杂草、没有围墙的院子里,杨舒丽的奶奶一把抓住记者的手,忍不住哭起来。她引着记者来到卧室,那是一间黑黢黢的瓦房,仅有的家具是两张床,一张她与孙女杨舒丽睡,另一张杨舒丽的爸爸睡,床上的被子已发黑发霉,屋顶的瓦掉了好几块,雨天要在床上放盆子接水。“家里没钱,也没男劳力,没办法补屋顶”,奶奶说。

与卧室连着的是一个“垃圾房”,里面堆满了奶奶捡来的塑料瓶子、易拉罐和纸张。杨舒丽说:“奶奶每天早上六点多就出去了,到镇上的学校周围捡垃圾,晚上才回来。”80多岁的奶奶,有气管炎,手指皴裂,头发花白,眼里失去了光华,佝偻着瘦小的身子走来走去。

院子那头,是灶台和一堆柴火,那就是厨房。每次生火做饭都熏得人透不过气来。

“家里只有两亩地,租给别人种了,一年给我们一百块钱。”杨舒丽说,她每月有两百多元低保费,一家人主要靠此生活。“学校要交教材费、校服费,校服和一部分教材我就不买了,省钱。”

杨舒丽是个爱美的孩子,大大的眼睛,长头发,透着聪明灵气。“是奶奶把我带大的,我出生就没见过妈妈”,杨舒丽说。“你想她吗?”本来活泼的杨舒丽,眼眶立刻红了,嘴角抿了几下,说:“她小时候都不要我了,我还想她干嘛!”眼里却透着说不清的神情:“每到春节,我还是盼着妈妈回来,一家人团聚。”

杨舒丽的爸爸蹲在墙角,一言不发。村支书告诉记者,他是位精神病人,犯起病来就往自家屋里扔石头,一天到晚嘴里嚷嚷着要打死奶奶和杨舒丽祖孙俩。

“我从小爸爸就是这样,犯病时非常凶,我特别害怕。”杨舒丽说,将来她很想读大学,“想一家人在一起,想赚钱给爸爸治病。”

                        年纪虽小,郑广旭和哥哥已感觉到生活的重压 

    郑广旭

男,12岁,父亲郑奇,母亲陈妹,石岭镇荔枝林村委会中路头村,现在荔枝林小学读五年级,父亲脚残疾,母亲聋哑。

一年难吃几顿肉

父亲中风母聋哑 

12岁的郑广旭揭开了米缸,里面空空如也,“家里已经没米吃了,没钱买秕谷。”他的个头只有米缸那么高,脖子上戴着红领巾。

郑家五个孩子,最大的15岁,上初一;最小的6岁,妈妈带着。他们穿着有破洞的T恤,踩着拖鞋,体格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很多,个个又瘦又矮。“家里的饭长年不够吃,一年吃不上几次肉。”郑广旭的爸爸前几年中风,走路一深一浅。由于饮食跟不上,孩子们身体发育缓慢,6岁的儿子看起来像只有两岁,不大会说话,聋哑的妈妈搂着他,咯咯地笑。

堂屋左右两边各有一间屋子,左边屋子里摆着一张搭着蚊帐的木床,“我妈、我哥、我、我弟、我妹五个人睡在这张床上。”郑广旭说。这张睡五个人的床,最多宽一米,已破旧。

“我在家捡柴火、煲饭、种田,干很多很多活,我还要负责养弟弟。”12岁的郑广旭说,“家里一年吃一次肉,就是春节。我妈聋哑,帮不上什么忙。”问及心愿,这个12岁的孩子说:“养大我弟弟。”

15岁的郑广义是家中老大,承担了最多的家务。他说,每月初发低保金325元,都用来补贴家用了。他和弟弟的学费政府免了,但还要交作业费、买校服、买文具,帮家里打米。郑广义说,他最大的心愿是“读好书,做个好人”。“什么是好人?”“可以扶老人过马路。”

“我与弟弟妹妹们不一样,我要养大他们,到时候该我管家了。”郑广义说,他已经想好了,读完初三就去广州打工,“希望早点工作赚点钱,养起家。” 

                                        郑梅全家福

   郑梅

女,16岁,廉江市石岭镇荔枝林村委会平坡村,现在荔枝林小学读六年级,父亲身体弱,母亲因家庭生活困难离家,下落不明。

家庭拮据遭歧视

16岁小学没读完

据廉江市妇联主席苏彩莲介绍,廉江的一些乡村因为穷乡僻壤,很多女子不愿嫁到这里来。有一部分男子到了五六十岁才好不容易从云南、贵州甚至越南娶来媳妇,而这些女子见到这里生活条件比自己家还差,就扔下丈夫和孩子跑了。“廉江某些乡村的孤儿比较多,爸爸五六十岁才生了孩子,妈妈又离家出走了,剩下孩子无父无母可依。”

郑梅和她的哥哥和弟弟,就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我小小的时候她就跑了,她长什么模样都不记得了。”郑梅说。

“家里没有钱,她的妈妈就跑了,跑了七八年了。”郑梅的父亲郑兆是一位瘦小的男子,眉头紧蹙,说起妻子一口怨气。郑梅家里有三间瓦房,堂屋墙上挂着一张毛主席像,最体面的电器是一台黑白电视机,“已经坏了七八年了,看不成电视。”郑兆说。

郑梅今年16岁了,正常情况下,她应该读高一,实际她才读小学六年级。这样的情形不仅发生在郑梅一个人身上,由于家庭拮据,这些山区孩子上学很晚,甚至一度中断。

郑梅的哥哥今年18岁,弟弟13岁,本该在校园读书的年龄,两个孩子却都不上学了。记者来到郑梅家里时,她正在洗衣服,她的哥哥在田地里干活,弟弟不知跑到哪里玩耍了。“为什么你的哥哥和弟弟不读书?”郑梅答:“没有钱,供不起。”郑梅的普通话非常有限,“学校有教普通话,但我学不会。”

郑梅默默地垂下了头说:“学校里有同学说我家里穷,有的男同学打我。”

“你爸爸知道吗?”

“不知道。”

               教室阳台上的绿色植物,郑晓红觉得它们有减压的功效

       郑晓红

女,18岁,廉江市石岭镇荔枝林村委会中路头村,现在廉江二中读高一,学习成绩优秀,父母双亡,跟伯父生活,哥哥在珠海读大专。两兄妹的学费、生活费全部由伯父资助。

父母双亡仍乐观

想考名校意志坚

28日中午,廉江二中。记者到时,正逢午饭时间,男同学在操场上吆喝着打篮球,女同学手挽手在校园里散步或外出逛街,学校大喇叭里播放着流行歌曲。

二楼教务处门外,记者看到了郑晓红,清爽干净的女生,戴着眼镜,齐耳短发。她把户口簿递给记者,里面只有她与哥哥的名字——他们的父母已经离世。现在,大伯负责兄妹俩的生活,“我大伯自己还有两个孩子,负担很重,他每天骑摩托车在街上拉客,每次挣几块钱。”郑晓红说她住校,伯父每个月给她几百块的生活费。

郑晓红是体育特长生,周一、周三、周五下午要用两节课时间来训练,“高二分方向,我准备专攻乒乓球。”记者问:“读完高中,想继续往上读吗?”“当然想,我想考大学,考华南师范大学。”说到这,郑晓红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她说,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努力的话有希望考上华师。

郑晓红的哥哥在珠海读大专,申请了助学贷款,一边打工一边读书。“学校知道了我的情况后,减免了我的学费和住宿费。”郑晓红说。

郑晓红对妈妈没有一丝印象了,大伯和婶婶也从不提起她,“我从小没有见过妈妈,爸爸在我读小学一年级时因病去世,我和哥哥跟着大伯生活。”郑晓红的脸上显出超乎年纪的成熟和冷静,然而,“有时候躲进被窝里,一想到爸爸妈妈,眼泪就哗哗啦啦地出来了……”说到这,郑晓红忍不住红了眼眶。

郑晓红从初一开始就担任班长,同学们眼中的她乐观开朗,稳重大方,大家都很钦佩她。郑晓红的好朋友、初中同学阿燕说:“我初一就认识她了,直到高一,我才知道她爸爸妈妈的事,之前一点都看不出来,她那么乐观向上。”

文章来源: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3-05/02/content_143661.htm?div=-1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20-87777268
广州市环市东路404号之三2楼(201-204房)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2004-202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网站ICP备案:粤ICP备0918641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555号
网站设计:JZ·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