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新闻中心
圆梦也许只要3000元
  • 羊城晚报2013-05-222189

圆梦也许只要3000

龙家豪在石岭许村小学念一年级,父母双亲弱智,缺乏经济来源

肖日灿在石岭镇许村小学念六年级,父亲因肺癌去世,母亲弱智。志愿者来访时,他躲进了房间里

        文/羊城晚报记者 凌越 张林 图/羊城晚报记者 何奔

518日、19日,178名来自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下简称恤孤会)的志愿者,家访了湛江廉江10个镇1497名孤贫学生,核实符合捐助条件的学生,羊城晚报记者随队来到这些孩子的家中探访。

记者记录下一个个孩子卑微而天公地道的求学愿望,期望更多的爱心人士献出爱心——3000元就能资助一个农村孩子继续接受教育。

13岁的茵茵

想做医生给祖父母治病

今年上初一的茵茵已经13岁了,但个头仍像七八岁小孩那般高。茵茵才3岁时,爸爸在村里的一条河里溺亡,随后妈妈改嫁,茵茵就跟着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客厅墙上挂着一张三好学生证,是茵茵今年刚获得的,她在50多人的班级里排名第一。

茵茵告诉记者,有两个理想促使她努力学习,一个是当一名医生,爷爷奶奶身体不好,我想给他们治病。另一个理想是做律师,因为我想社会上的犯罪行为少一些。

对于妈妈,茵茵说:记忆很模糊。记者问茵茵想不想爸爸妈妈,她的眼睛里立刻涌出了泪水:我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不要我。

而在另一户捕蛇人的家里,一个颇有气质的女子坐在小板凳上,一双大眼睛怔怔地望着来人,地上坐着两个孩子。一个满头白发的黝黑男人告诉志愿者,缩坐着的小女孩东萍就是他申请助学的女儿。

志愿者上前问她年龄,小东萍先是带着防备地望了志愿者一眼,然后就低下了头,志愿者问了十几次,东萍一句话也不说,反而头越来越低。从东萍爸爸口中,我们得知了7岁的小东萍正在上学前班。

而坐在板凳上的女子是东萍59岁爸爸的第二个妻子梁妹,今年只有29岁,患有精神病。

正说着,屋里传来了婴儿哇哇的哭声。东萍爸爸拍了拍梁妹让她去看一下,当梁妹转过身时,大家发现她衣服后面全被鲜血染红了,这时东萍爸爸才小声地说道:昨晚9点的时候老婆刚生了一个妹仔(女孩)。这个孩子是他接生的,前两个孩子都是我帮她接生的,没问题。

记者转而来到另一家,身着蓝色球衣的许国维和奶奶站在家门口,看到有人来,国维大方地出门迎接,今年刚满11岁的他正在上小学四年级。

2009年,国维的爸爸被判有期徒刑20年,爸爸出事后不到5个月,妈妈就抛下6岁的他离家出走,他从此和73岁奶奶相依为命。国维爸爸出事,在村里并不是秘密,国维为此换了3个学校。一提到父母,他一声不出,眼眶里全是泪水。

爱心人士

愿出120万认捐400名孤贫儿

此次同行还有三个捐赠家庭11人,5个大人6个孩子。

五年前,温先生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恤孤会的图片,勾起了他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记忆,我当年就和这些孩子的生活状况一样困难。温先生至今已经资助了1000多个小孩,每个小孩每年3000元的生活费。我还拉了几个朋友来,他们都捐了几百万元。

这次家访,温先生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还有两个正打算捐助的朋友何先生和陈先生两家人。温先生10岁的小儿子小毅(化名)用了一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小毅说农村的孩子很有礼貌,当有客人来家里的时候,他们会搬凳子给客人坐。家访结束后,温先生表示,愿意出资120万元,认捐400名孤贫儿。

而何先生的女儿小爱感叹太穷了我们住的是天堂,他们是地狱!

陈先生的儿子小天今年14岁,他最大的感受是:农村的孩子很珍惜我们平常不珍惜的东西,会把用过的奶粉瓶留下来二次使用。陈先生认为这趟没白来,自己孩子生活得太幸福,所以带他们来感悟。

慈善模式

百分之百入户普查

据廉江市妇联主席苏彩莲介绍,廉江市处在粤西地区较为特殊的三角地带,东邻茂名,西邻广西,人缘地缘情况都十分复杂,因此,造成廉江辖区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家庭贫困、儿童上学难的现象。

苏彩莲说原因有三:第一是父母离异。廉江市部分尤其是山区镇的妇女都是云南、贵州、广西甚至是越南嫁过来的,她们的丈夫大多数都年龄偏大、家庭困难,丈夫年老去世后,失去家庭经济支柱,她们丢弃子女改嫁他乡或去向不明。第二是单亲特困家庭。父母其中一方因患重病早逝,而另一方因身体不健康,无法保证经济收入。第三是父母病残。因父母双方均有病或残疾,家中丧失劳动力,甚至还要扶养老人,生活极度困难。

为了彻底摸查孩子的家庭情况,恤孤会特意设计了一道家访程序,家访工作流程的主要设计者黄瑞清介绍说:将有限资源公开透明地用到最需要的孩子身上,为了确认每一名申请者符合资助条件,我们开展了百分之一百的入户普查,这也是家访的初衷。

为了做到对孩子负责、对捐赠人负责、对公平正义负责,家访设置了几个固定环节。一是取证,要看孩子家里的低保证、户口簿,这是书面证据;再者是物证,一定要看到孩子长期的住房,临时住房不算。此外,要拍五张照片:全家在大门前的合影、孩子在卧室里的照片、孩子在厨房的照片、孩子在客厅的照片、孩子家里的整体概貌。

文章来源: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3-05/22/content_160556.htm?div=0

 

志愿者日志(张寿延)

我们能做点什么?

我从2009年参与恤孤助学会家访至今,廉江家访让我刻骨铭心。家访的第二天,村干部带着我和搭档小玲来到了廉江石岭山口村李绍鑫的家。一名脏兮兮的妇女坐在家门外的地上。村干部说,她是绍鑫的妈妈,患有脑膜炎,不会说话,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绍鑫和妈妈、妹妹、弟弟在家,搭档小玲去找绍鑫聊天,我进了里屋,发现屋里有两个小孩子在生火,小妹妹一边哭一边做饭,我问她:妹妹,你干吗哭啊?乖,不要哭了!但小妹妹没抬头看我,继续哭着做饭。

离开这家不久,村干部的电话响了,说绍鑫家着火了,我们急忙往回赶。

路上,远远就看到了升起的烟。火势很猛,村干部报警了,我让搭档远离火场,我去帮忙抬水救火,也叫附近的小朋友去找多点水桶,水源离火场有50米左右,是靠人力抽的水井,取水到最后,那口井的水基本都抽光了,完全解决不了问题。

绍鑫的父亲提着两桶水进屋救火,边跑边哭。我感觉到他的无助。死了,死了,怎么办,怎么办!”“房子烧没了,住哪里?老婆孩子怎么办?

原本的不幸加上意外之火,让这个家雪上加霜!

救火车来了,火势被控制了,有一半的家保住了。

我问村干部怎么办?他说,报民政局,会有4000元左右补贴,村里也买了保险,保险估计也可以赔3000元,加起来7000元。有没有建房补贴?村干部说没有。建泥砖房要多少钱?最少要2万多元……2万多元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我们能做点什么吗?

  (作者系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志愿者)

文章来源: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3-05/22/content_160557.htm?div=-1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20-87777268
广州市环市东路404号之三2楼(201-204房)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2004-202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网站ICP备案:粤ICP备0918641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555号
网站设计:JZ·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