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新闻中心
一个人的上学路
  • 羊城晚报2013-11-042410

 

一个人的上学路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广东恤孤会向廉江、信宜的孤贫学生提供助学金等帮助,记者走访看到,其中不少是留守儿童。

 

 

  

在粤西山区里头,有这样一群孩子。

  他们的父母或者双亡,或者失踪,或者长期外出打工,在缺乏物资与精神关怀的情况下,他们孤独地走在艰难的求学路上。

  今年4月份起,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简称恤孤会)联合羊城晚报等单位共同发起了“乡村蜕变计划”,改造茂名信宜市思贺镇十几所学校,为当地带来数千套崭新的课桌椅以及电扇、电灯等物资,并为每一所学校建立起图书馆和电脑室。

  日前,这些学校已进入验收阶段。在羊城晚报记者跟随恤孤会的志愿者走访信宜过程中,同时记录下了这些孤贫学生的命运故事。

稍早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与恤孤会还签订了2013年度“资助和关爱孤贫学生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恤孤会将对廉江市两千余名孤贫学生进行资助,每人发放补贴3000元。恤孤会会长王颂汤称,此次资助规模,堪称该会史上最大。

  想考清华大学:看世界,找妈妈

  欧惠玲,女,14岁。父亲亡,母亲失踪。大垌小学四年级。

  从信宜市区出发,驱车颠簸两个多小时后,来到山脚下的思贺镇白屋村。往山上爬20分钟,在半山腰处,一座孤零零的黄色砖瓦房映入眼帘。庭院杂草丛生,侧屋的门扉失修倒地。

  这是14岁的欧惠玲的家。村民说,这个位置若发生意外,叫天不灵叫地不应,但欧惠玲在这里独自生活了近两年(见图一)。

  2007年,父亲因病去世后,还未成年的哥哥外出打工,留下她与母亲在家。平时她俩并不怎么聊天,欧惠玲说,她听不懂母亲说的话,甚至不知道她是哪个省份的人。

  与她为伴的,是一台叫不出牌子的彩色电视台,虽然只能收到一个频道,但里边有她最喜欢的节目《外来媳妇本地郎》,“一家人吵吵闹闹,很是温暖”。

  不久,母亲也弃她而去,从此杳无音讯。年幼的欧惠玲记得,那是一个带有寒意的春天,她像往常一样放学归来,等至深夜母亲还没回来。夜里,一个人躺在床上,老鼠上蹿下跳吱吱乱叫,吓得她不敢睡。隔天一早,“叫亲戚帮忙他们没有应承”后,她开始一个人寻找,村里上下遍寻三天,仍不见踪影,才不得不确认,“妈妈走了”。

  那一年,她才11岁,读小学一年级。

  孤苦无依的她从此一个人生活。哥哥每隔几个月寄来几百块,加上低保,欧惠玲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

  白天,她要走上半小时的路来到大垌小学上课,这或许是她最愿意待的地方。在班里,她年纪最大,个子比同学都高,老师让她担任班长。因为纪律管得好,同学们都叫她“小辣椒”。

  到了夜里,欧惠玲从来不下山到别人家串门,“山路太阴暗,我怕”。这时,她会待在家里这个“独立小王国”,打开一盏灯,将从同学处“搜刮”来的书看一遍。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她都看过。

  热爱读书的她成绩很好,在班里名列前茅,时不时还考第一名。她相信老师说的一句话:有知识才能走遍天下。

  当被问到长大后想干什么时?欧惠玲吞吐半天,最后很坚定说道:“我想考清华大学。”她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并笑着说:“读大学,就能到外面看看世界,还能去找找妈妈了。”

剥一万根竹条:挣三百,交学费

  梁宇龙,男,14岁。父亲亡,母亲外出务工。思贺中学初一。

  18日晚7时,正是晚餐时候。走进梁宇龙的家时,一家人正在吃饭。桌上除了一锅粥,只有一盘看不出品种的素菜。边上的灶头坑还在冒烟,露出几截熄灭的柴火,地面被熏得黝黑。

  这是一间茅草房,很矮,挺直脊梁走就有可能撞上横梁。梁宇龙的奶奶说,孩子的父亲、爷爷都在很年轻的时候患肝癌去世,家里一贫如洗。

  梁宇龙是个内向的孩子,今年读初一。没聊上几句,他就拿出一张小凳子坐在灯下,戴上手套,拿起镰刀,从脚下的一堆细长竹条中捡出一条,三下五除二剥下了最外层的绿色竹皮,手法十分娴熟(见图二)。

  这些韧性极好的竹皮可以卖给甘蔗厂作捆绑用。剥一万条,意味着梁宇龙可以给家里创收300元。“我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干这活了,每年暑假干的最多”,梁宇龙一边挥舞着镰刀一边平淡地说。

  自从上了初中,每学期的花费更高了,梁宇龙将账目都记在心里:住宿费每学期1500块,餐费每个月200块钱,学杂费不等。数字的增加让梁宇龙干得更勤。

  2010年,台风凡亚比肆虐粤西时,信宜洪涝严重,房屋倒塌不少。“那天我在屋里,听到瓦片啪啪往下掉”。回忆起当年的灾难,他还心有余悸,来不及抢救东西,他穿着短裤就冲出门外了。屋外狂风暴雨,他站在雨中瑟瑟发抖,那个时候,他特别想念外出务工的妈妈。

  在梁宇龙6岁时,他妈妈去东莞打工,一个月1000来块工资,两三年回家一次。在他家所谓的客厅里,电视机柜上放着一台红色的电话机,被当做宝贝似的装在铁盒里,这是梁宇龙与妈妈联系的唯一工具。

有一次学校布置“我的××”半命题作文,这道原本再平常不过的题目,却将他彻底难住了。对于他来说,去世的父亲是个遥远的存在;母亲,则像熟悉的陌生人。最终,不知道妈妈喜欢吃什么、玩什么、看什么节目的梁宇龙,选择了写“我的老师”。

  父母艾滋去世:姐妹俩,命运忧

  梁海兰,女,12岁。父母亲双亡。高田小学4年级。

  思贺镇高田村一处山坡上,12岁的梁海兰和8岁的妹妹梁玉珍在屋外玩耍。见到有人来访,她将客人引进屋内。十几米的距离,她摔了两跤。

  因为右腿残疾,脚后跟无法着地,梁海兰走路一瘸一拐,经常跌倒。所以她从不把门钥匙放在裤兜里,而是找来一条绳子,系住,挂在脖子上。

  家中几乎找不到像样的电器。18岁的大姐外出打工前,在墙上贴上许嵩、孙俪的照片,这是家里唯一的装饰。

  屋里见不到大人。“她妈妈2008年得艾滋病死了,爸爸晚一年,也是这个病。”随后赶来的海兰叔叔说。他2010年从打工的城市回到村里务农,对于兄嫂如何得病,他表示并不知情,“可能跟‘粉仔’有接触吧,有一回我到这里来,见到地上散落着针头和针筒。”

  触及往事,或许是当初年幼没有太多感受,海兰没有露出明显伤感。“我妈妈就在里边走的”,她主动接过话头,指着一间里屋说。

  与欧惠玲相比,海兰幸运一点的是,她还有一个8岁的读二年级的妹妹梁玉珍(见图三)。两姐妹形影不离,感情十分好。这让海兰的上学路,不至于那么孤单。

  梁玉珍十分活泼,短头发,水灵灵的眼睛仿佛会说话。在她口袋里藏有一张小纸片,上边写有两个号码——大姐和叔叔的手机号。小纸片叠得整整齐齐,走到哪儿都会放在身上。

  玉珍说:“想大姐了,就会看看照片。”她翻开家里那本残破得快要散架的影集,迅速找到大姐梁海珍的照片。

  照片上,梁海珍跟一群同龄人站在一起。今年4月,梁海珍到东莞一家电子厂打工,一个月有千把块钱,但根本不足以撑起这个家,也无法照料两个妹妹。

  两个小姐妹很喜欢上学,每逢寒暑假,她们都会在挂历上把开学的日子圈出来,时不时还会站在屋外平台,眺望山下的学校有啥动静。

  但当着玉珍的面,叔叔叹了一口气,“身体健康没病就很好了,打算让她读到初中就不让她读了”。听到这儿,海兰扭过头,沉默了。

  辍学学生受助后应立即复学

  据介绍,受资助的孤贫学生,应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申请学生所生活的家庭符合当地低保标准;2、没有得到非政府组织或个人长期资助;3、在学的学前班、小学和初中、高中学生,或因贫辍学但承诺接受资助后立即复学的。

  王颂汤表示,随着社会与家庭的变迁,各地会陆续出现新的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为适应新情况,访贫助学活动将不断调整。近期在信宜思贺镇便新增了20个资助名额。上文提到的梁宇龙,将有望得到资助。

文章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3-11/03/content_291351.htm?div=-1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20-87777268
广州市环市东路404号之三2楼(201-204房)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2004-202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网站ICP备案:粤ICP备0918641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555号
网站设计:JZ·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