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链接: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4-05/27/content_454632.htm?div=0
一个草根慈善团体的这十年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成立十周年,已募集7446万元善款,资助17520个孤贫学子
|
5月25日,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举办成立十周年感恩联谊会,代会长王颂汤与创办元老、嘉宾、志愿者共同庆祝 羊城晚报记者 陈文笔 摄 |
本报2004年5月10日相关报道 |
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2004年5月10日的羊城晚报,头版头条《苦跑41枚公章才成好事》,记录了一个民间慈善团体诞生过程的迂回曲折。12个发起人历时一年半,跑了多少个单位,历经了多少波折,最终拿到那一张“准生证”时的喜悦,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代会长王颂汤至今记忆犹新。
时光荏苒,一晃十年,这一连串数字让年近八旬的王颂汤颇感欣慰:资助17520个孤贫学子,救治336名病童,募集7446万元善款……这些数字,是这个草根慈善组织从破土萌芽到茁壮成长的全程记录,也是这一群充满理想和人文关怀的人们十年如一日坚持的结果。
“我们不从事任何经营性活动,财务收支完全公开,领导不领取任何报酬,一切运作高度公开透明”——十年前的承诺坚持至今,这个草根慈善社团已成为广东民间社团的“一面旗帜”。如果把它比喻成充满活力的生命,那么流淌在它血管里的就是“认真”,深入骨髓的是“奉献”,而“诚信”则是它的灵魂。
缘起 “大佬”催生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的故事,要从2002年说起。是年12月26日,在广州远洋宾馆,一场特殊的聚会在这里举行。
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安成信专程从北京赶来,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八届政协副主席林东海来了,原广州军区少将、保利南方公司原总经理董兆良也来了。还有广东省八届政协常委、省政府原副秘书长蒋月明;原省环保局局长王荫焜;广东省二轻厅原厅长、省九届政协委员朱淇;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原副董事长、省九届政协委员谢鉴明;时任广东粮油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李子荣;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宋子和;还有时任珠江电影制片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廖曙辉;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陈家祠)馆长、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卓祺等等,来自政坛、军界、商界、学术界和文化界的11位成功人士,就在远洋宾馆里,与广州远洋公司原总经理、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王颂汤商量着一件重要的事——他们要成立一个民间慈善团体,无偿资助广东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的子女,特别是孤儿,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与生活。
12位重量级人物,为何会有着这样的一个愿望?当时国内有希望工程,也有不少助学的慈善团体,还有慈善会,为何要另外成立一个?这要从王颂汤说起。
王颂汤是一个对困难群体有着特殊感情的人,在职时就曾陆续资助过不少农村孤贫儿童上学。退休后的王颂汤一如既往地古道热肠。
有一次,在和一位老客户聊天时,谈起广东虽然经济发展迅速,可仍有不少贫困家庭的孩子面临失学困境时,老友的一句话让王颂汤动了心:“王总,要不你办一个基金会吧,专门资助失学儿童……”而老友的另一句话也让他有些沉重,“现在很多基金会我不放心,如果你做,我第一个捐钱。”
王颂汤咨询了当时广东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对方透露,当时确实有基金会遭遇“信任危机”,如果有一些权威人士进入助学群体,也许会让更多的贫困学子得到帮助。
于是,王颂汤便找到了这11位“大佬”,因而有了这样的一次特殊聚会。
改名 一波三折
成立一个基金会,对于这些身经百战的“大佬”们来说还真是一件新鲜事。第一次发起人会议上,大家一致通过:社团将不从事任何营利性经营活动,财务收支完全公开,确保捐款的安全;社团领导不领工资、津贴等任何报酬。他们还给基金会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广东为了明天孤儿教育慈善基金会”。
尽管不熟悉,可大家还是信心满满。都是各个领域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人脉和权威仍在,和人一说,承诺的捐款还真不少。可首先要做的不是捐款,而是需要一个主管单位。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成立基金会的条件除了资金、办公场地、名称、组织活动形式等要求外,必须以省直机关为主管单位。
一开始,大家把目光投向了省政协,林东海和蒋月明当即表示,一定促成办好此事。可2003年初,省政协换届,所有挂靠单位脱钩,以后再不接受挂靠,此前的想法落了空。
此时,省侨办的及时出手让“大佬们”看到了希望,2003年4月,省侨办发出红头文件,正式批复:同意作为基金会的主管单位。而此时,又有一位“行家”提醒,国家正在清理整顿基金会,为防难以批准,不如改成“促进会”,就叫“广东阳光助学促进会”。
名字一换,此前的工作几乎全部重来。主管单位的报告要重新打,重新等批复等等,可发起人们并没有嫌麻烦,从头开始。
2003年6月,新的批复终于下来,原以为此后的路会顺畅无阻,然而,主管部门说,发起人都不是华侨,侨办做主管单位不合适。
一波三折,发起人们有些生气:“我们一不为名,二不为利,想做点好事为何这么难?”十年后的今天,当王颂汤再度谈起当时经历的迂回曲折时,已然平静:“当年社会对发展慈善事业的认知以及政策环境和现在不一样,因此遇到了一些障碍。”
最终未成功挂靠省侨办,蒋月明和王颂汤找到了当时的广东省民政厅厅长杨华维。此时已是2003年11月19日。热情的杨华维当场就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而且还亲自为促进会定了名:就叫“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就这样,省民政厅作为主管单位,民间组织管理局依法依规办理登记、审批手续。
获得批准到真正成立之间还有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里,王颂汤和其他发起人们跑了多少个单位已经记不清楚。从刻公章、开账户,到申办免税票据,数得着的就是那“41枚公章”,这还不包括“白忙活”的其他工作。
坚守 诚信透明
好事多磨。2004年5月15日,在经历了一年半的奔波后,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的第一次成立大会顺利召开。而就在成立大会召开前夕,已有30多万元人民币到账。一位60多岁的美国老人汇来的2.5万美元成了恤孤会的首笔捐款,而一位海归博士得知促进会可以成立后,一下子拿出了10万元……于是,就像是一场接力赛,一笔又一笔捐款进入了恤孤会的账户,第一年就收到了103万元的捐款。
信守着一开始的承诺,本着为社会善良人士构建一个可信任平台,协助他们实现帮助弱势群体愿望的宗旨,恤孤会将资助捐赠与行政管理费用隔绝开来;十年里,恤孤会的领导,包括十年来全职每天上班的副会长兼秘书长都不领取工资、津贴等任何报酬,所有资助捐赠全额用于资助,放弃按法规提留10%以内的管理费,管理费由理事和友人捐助。而且没有“三公”消费、职务消费和理事会基金,人来客往,谁接待谁负责。
这些要求在王颂汤看来就是“死命令”,无论如何都不可逾越:“捐赠人出于信任,委托我们为贫困孩子送去援助,我们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恤孤会还向捐赠人发出了公开信:“我们完全有责任让您了解您和其他捐赠人所捐善款的实际使用情况,我们诚心地邀请您或您派律师、财会等专业人士,在任何时候,可以在事先不通知我们的情况下,前来查询、审核和指导,我们将提供全部资料和工作方便。”这封公开信并未对恤孤会的工作造成麻烦,“反而来查来审的人更相信我们了”。记者留意到,十年来,恤孤会坚持在官网上公布每月财务报表和具体到人次的捐赠明细表、资助清单、助学款汇付清单,救助病童的每月统计和每个案的医疗诊断书、贫困证明和申请表、救助款签收表等。
“把好事做好”,这是王颂汤经常提醒恤孤会同事的一句话。在他看来,恤孤会不仅要做慈善,还要保卫慈善事业的高尚纯洁。正因如此,恤孤会也曾经拒绝了一些看来很诱人的合作项目和捐赠,包括一笔2000万元捐款。
王颂汤表示,不求大,先做好,再做强,也是一种诚信。而“船王”心里,诚信其实也是一种不花本钱的投资,而且回报很高。2008年7月,恤孤会主动申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成立以来(2004年-2007年)的财务进行审计,正因为这种诚信与透明,审计结束后,事务所的会计师们都纷纷捐款,成为了恤孤会的“粉丝”。
访贫 十年不辍
不拿钱还干活,而且一干就是十年,为什么?王颂汤笑言,许多人都不敢相信。可在他眼里,这并不是新奇事。“我们的理事都不在这里拿钱。对于我来说,钱不在多,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就行,可那些贫困的孩子是连生存都很难维持的。”
说起这些孤贫孩子,王颂汤表情严肃,他说,最让他心痛的是那些生病的孤贫儿童。他们的家庭已经陷入贫穷的深渊,而弱小的生命竟也摇摇欲坠。“尽我们所能地帮助他们,这不是同情心的施舍,而是帮他们实现希望。”王颂汤说,这也是他坚持十年的最重要的原因,“我们提倡受施不忘恩,不是限于不忘施恩者,而是要像施恩于己的人一样,在有条件时去帮助别人。”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理念,十年里,无论路途遥远还是舟车劳顿,王颂汤从来都坚持跟随志愿者的家访团队下乡,走访一户又一户孤贫家庭。每一次下乡,他都会跟当地提出三个要求:不准受助对象列队欢迎、打标语口号;不接受锦旗牌匾;不请客送礼搞招待。而这三个看似严苛的要求却成为了恤孤会的名片之一,赢得了捐赠人们的信任与尊重。
十年家访,王颂汤心里一直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个叫戴文才的6岁男孩。2010年5月30日,恤孤会去遂溪县港门镇访贫助学。
那是一间破败得几乎一无所有的暗屋,连床都没有,戴文才就躺在连稻草都没有铺的泥地上。妹妹刚出生时,有精神疾病的妈妈就离家出走了,父亲因病无钱医治而早逝。那一年除夕,两岁多的妹妹掉到尿桶里溺死,6岁的他独自将妹妹的遗体搬到山里埋葬。好不容易走失的母亲终于回家了,可不久后又离世了……
村里一名老太太拉着志愿者的手,希望他能够带走戴文才,当时情形催人泪下。在离遂溪并不遥远的广州,每一天都发生着一掷千金的事情,可戴文才们却用幼小的灵魂与命运抗争着。“我们始终忘不了那些穷孩子的苦难,我们有义务为之呐喊。”
最终,在恤孤会的帮助下,有一位好心人愿意认养戴文才,并将他送入学校念书。当再次见到戴文才时,他还是瘦瘦小小,可已经穿上了整洁的衣衫,这也让王颂汤的眼睛再次湿润。“这定将成为我们漫长人生经历中弥足珍贵的美好回忆,这就是我们希望得到的唯一回报。”王颂汤引用了恤孤会刚成立时的画册上的一句话,表达了自己此刻的心情。
携手 志愿同行
王颂汤的坚持并非一个人在战斗,在他眼里,志愿者是恤孤会各项工作和能力、资源的有力保证。截至2014年4月,恤孤会旗下已集结2027名志愿者,去年参加志愿服务54658人时。王颂汤告诉记者,从访贫助学行,到仲夏夜慈善音乐会,再到义拍义卖会等等,恤孤会所有大型活动都离不开志愿者的无私付出,他们耐心又细心地做好每一个细节,大到统筹策划,小到照顾孩子的起居,精心安排着每一次恤孤会的活动。
这些年来,许多志愿者其实就是恤孤会的捐赠人。如今已是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项目合作部部长的陈岗曾经就是一名捐赠人。他告诉记者,为了取得捐赠人的充分信任,恤孤会鼓励捐赠人先来做志愿者,了解机构的运作后再决定是否要捐赠。2005年,陈岗就成为了恤孤会的一名志愿者,曾经与其他志愿者一起赴英德访贫。
2009年,陈岗进入恤孤会项目合作部,有着媒体工作经历的他先是做文字工作,然后慢慢接触到了筹资工作。而此时的陈岗依然是一名志愿者,他有着自己的工作,却在工作之余和周末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为恤孤会的筹款中来。
陈岗告诉记者,绝大多数志愿者都是因恤孤会的口碑而前来,因为恤孤会“天生基因好”——公开透明度高,工作流程规范,筹款形式多样化,因此在筹款过程中也十分有优势。从2005年至今,陈岗一直在恤孤会义务服务着,对此他坦言,在这里做志愿服务时他感受到了自身的成长。“所有的志愿者之间都是平等友爱的,在帮助那些贫困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在成长,这也是我坚持这么多年的最重要的原因。”
同样是2005年就接触到恤孤会的麦洁萍已是志愿者中的“大姐大”,她是志愿者联络部的主要负责人,和所有的志愿者一样,她也有自己的工作,但她却利用工作之余和周末为恤孤会做了许多大型的策划与统筹。“很多人以为志愿者就是顶着无私奉献的光环,其实我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得更多。”麦洁萍告诉记者,每当看到在自己和同伴的努力下,贫困的孩子能得到帮助时,内心会有别样的荣耀感,“这是对我们价值的肯定”。
因为志愿者们的付出,也让恤孤会节省了不少行政开支。至如今,恤孤会的志愿者们经常自掏腰包解决下乡家访的食宿,就算再苦再累,他们仍在坚持,而这种坚持也成了恤孤会前行的巨大动力。
恤孤助学十年
晚报持续关注
羊城晚报讯 记者丰西西报道:5月25日,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成立十周年感恩联谊会在广州举行。联谊会主要回顾了恤孤会成立十年来的成长历程和工作情况。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代会长兼秘书长王颂汤致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管委会委员、羊城晚报社社委许志权作为媒体合作单位代表讲话。
王颂汤对社会各界十年来关注与支持恤孤会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恤孤会将继续努力,本着“把好事做好”的原则,为更多困境儿童送去温暖和希望。
许志权表示,早在12年前,恤孤会还在筹备阶段时,《羊城晚报》就已关注。除了持续跟踪报道外,多年来,羊城晚报还与恤孤会多次开展合作:从2011年联手发起“温情广东恤孤助学走进清远”大型活动,到2012年“恤孤助学走进徐闻”,再到联合举办“第六届仲夏夜慈善音乐会”以及2013年的“访贫助学走进廉江”等,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2014年1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与恤孤会签订《关于公益事业全面合作协议》。许志权表示,媒体人肩负重任,有责任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为公益慈善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捐赠人代表、受助学生代表等相继发言。恤孤会的发起人、历任理事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等共600余人参加了联谊会。
成立于2004年5月15日的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是南粤首家民间慈善社团,由12名来自社会各界的老干部自行发起。十年来,恤孤会秉持“依法办会、诚信办会、透明办会和节约办会”的工作原则,以无偿资助农村贫困孤儿和贫困学生为核心业务,从一开始只有几万元注册资金和两名志愿者,发展至今已有14244人次热心人士、企业和单位捐赠了7446.03万元善款;志愿者的人数也达到了2027名。
据介绍,十年里,恤孤会走遍了广东省33个县(区、市)的每一条村落,资助了17520名孤儿和贫困学生上学和生活,救助了336名重症贫童(截至5月14日)。凭借其诚信、廉洁、公开、严谨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获得了“中华慈善奖”、“南粤慈善奖”、“广东省扶贫济困优秀团队”、“广东省扶贫济困优秀项目”等一系列荣誉。
“广东恤孤会”十年大事记
●2004年5月15日召开成立大会
●2004年10月30日,访贫助学河源行,首次组织珠三角150名热心市民参加,募捐19.98万元,资助123名孤贫学生
●2005年11月20日,在首届“中华慈善大会”上荣获中国慈善界最高荣誉——中华慈善奖
●2006年6月20日,首次与广东电视台合作,录制第一期以公益慈善为主题的专栏节目“情暖珠江”,7月30日举办“情暖珠江”云浮行
●2007年7月15日,举办第一届仲夏夜慈善音乐会,资助河源、英德152名贫困职中生
●2007年12月30日,被核准为广东省首批四家可对捐赠税前扣除的社团之一
●2008年6月23日,首获了第一份与企业合作的捐赠协议
●2009年4月18日,成功举办“千名孤儿省会行”的第一批韶关地区孤儿广州之行,之后又邀请清远地区的孤儿前来,共有1030名受资助学生来到广州,游览大学城、参观科学中心,和爱心人士见面等
●2010年1月23日,推出专门普及平民慈善的公益项目——“爱满罐”,至2013年12月已筹资70余万元,资助了162名孤贫儿童
●2011年12月29日,成立首个与企业合作的专项基金——爱童行专项基金
●2012年1月8日,举办首届“结善缘助贫童——义拍义卖慈善会”,此后每年举办一届,已成功举办三届。第一届的善款用于资助清远地区的贫困学生,第二届、第三届的善款用于救助重症贫童,至今共募集688.13万元
●2012年试开展重症贫童救助工作,救助40名病童,2013年启动“重症贫童救助项目”,并将其列为主要的资助项目之一。
●2013年9月,开展“中秋思亲访贫童——千名孤贫学生大慰问”公益慈善活动,组织志愿者和捐赠单位到陆河、信宜等8个地区看望1444名学生
●2014年1月,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签订《关于公益事业全面合作协议》,这也是恤孤会与媒体签订的首份全面合作协议
●2014年5月25日,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成立十周年感恩联谊会
“恤孤助学”,我们在路上
访贫助学项目
十年来,恤孤会共举办了30多次“访贫助学某地行”活动,其中多次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合作开展。通过组织社会热心人士、捐赠人、志愿者到山区贫困学生的家中探访,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开展一系列的募捐活动,如“仲夏夜慈善音乐会”、“结善缘·援助贫童、病童”等,动员社会力量帮助这些贫困家庭的学生。
今年3月,恤孤会启动了“访贫助学连平行”,拟资助连平县1500名孤贫学生。于5月17、18日和6月14、15日组织经培训的志愿者对当地推荐的申请资助孤贫学生进行逐户的家访核查,确定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名单。7月26日,将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办“第八届仲夏夜慈善音乐会——资助连平县1500名贫困学生专场”。
爱满罐储蓄爱
2010年,在志愿者的策划下,恤孤会推出了一个专门普及平民慈善的公益项目——“爱满罐”。通过聚沙成塔的形式,鼓励更多人加入,建立平民大众的慈善平台。至2013年12月,恤孤会通过“爱满罐”项目,已募集善款70余万元,资助了162名孤贫儿童。
成长关怀系列活动
在经济上资助孤贫学生的同时,还开展各项成长关怀活动,举办了七期的冬夏令营和两期的艺术支教,丰富了学生知识面、启迪他们的思想、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组织了49批次社会热心人士、企业和志愿者对受助学生的探访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还举办了三届“千名孤儿省会行”活动,邀请2800多名受资助的学生来到广州,游览大学城、参观科学中心,和爱心人士见面。希望以此让孩子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感受社会关爱和温暖,勇敢地面对生活。
重症病童救助项目
恤孤会在2012年试行救助了40名重症贫童,2013年将重症贫童救助项目列为第二项主要资助项目。每年1月举办“结善缘·救病童”义卖义拍慈善会救助病童,并探索集合多方社会资源救助重症贫童的途径,共救助重症贫童336名,发放病童救助款614.99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恤孤会确定了“急需、适度、及时”的救助原则,符合慈善救急的精神,较有效地帮助了重病贫童家庭的应急需求,该项目获“2012年度广东扶贫济困优秀项目”。
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