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新闻中心
羊城晚报:这些孩子身上都有令人心酸的故事
  • 羊城晚报2015年10月1日A6版2015-10-012095

    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发起的

“中秋思亲访贫童——千名孤贫学生大慰问”

走进广东6个县,慰问探访1200名孤贫学生

 

            收到恤孤助学会志愿者发放的中秋慰问品,孩子们露出了笑容

  文/ 羊城晚报记者  化麦子 丰西西

日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以下称“恤孤助学会”)发起的“中秋思亲访贫童——千名孤贫学生大慰问”活动正式启动,169名志愿者和捐款人前往连南、和平、信宜、徐闻、普宁、连平6个县,对约1200名受助学生进行慰问探访。

羊城晚报记者跟随恤孤助学会志愿者团队来到了湛江市徐闻县,并实地探访了当地受资助的孤贫儿童家庭状况。徐闻县距离广州550公里,车程约7小时,在这里,恤孤助学会资助了1163名孤贫学生。记者跟随志愿者们来到了徐闻县徐城街道、南山镇、角尾镇、迈陈镇和西连镇慰问了400名孤贫学生,并为他们发放了每人500元的助学款。

贫穷,似乎是这里一直绕不开的话题,而贫穷背后的辛酸和无奈,也让人们为之动容。记者走访了多家孤贫孩子的家,亲眼见证了这些贫家孩子的不易,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孩子中的很大一部分,用沉默面对着命运的艰辛。较之同龄孩子,他们肩膀上、心底里承受了太多不为人知的重负。如何才能让他们快乐、健康成长,或许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人物

吴家三兄妹:想赚钱

家庭介绍

吴家三兄妹,凤恒、凤婷、凤献,徐闻南山镇人,三兄妹均在徐闻读书,父母健在。父亲一年前因工作全身烧伤,烧伤面积达90%,举家欠债30余万元,母亲因照顾父亲而没有固定工作,全家月收入不足500元。

走进吴凤恒三兄妹居住的那间平房小屋之前,领路的徐闻县妇联工作人员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们的父亲,是一个全身烧伤面积达90%的男人,躺在床上已经一年多;妻子要照顾丈夫只能偶尔外出打一些零工,家庭收入不到500元;三兄妹,哥哥初二,弟弟妹妹小学,他们说,开学三周以来,有作业题目的参考资料书至今仍没有钱购买。

烧伤的父亲  拮据的家庭

见屋里来了客人,三兄妹的父亲吴尖显得很开心。他躺卧在床,面部肌肉因烧伤而陷入脸颊,眼球突出,全身大块大块的疤痕提示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他和他的家人这一年过得有多艰难。

 “其实双腿的伤都不算完全结疤,有的地方时不时还会感染流脓。”不幸始于20143月份,当时他接下一单修理煤气罐的工作,在工作中他的同伴发生意外,吴尖出手相救却引火上身,现在他已经在家里的床上躺了一年多,涉嫌操作不当的同伴仍未找到,吴凤恒家里却已欠债30多万元。

从前吴尖在外工作,每个月家里收入2000元,一家人的经济情况还不算紧张。如今家里靠着每月374元低保以及妈妈打零工收入过活,每月收入不足500元,日子只能艰难维持。

懂事的孩子 早来的责任

在吴尖躺着的小房间门口的空地上,坐着吴家三兄妹,哥哥叫凤恒,15岁读初二了,妹妹凤婷,小学6年级,最小的弟弟凤献,小学四年级。面对陌生人,他们显得紧张和害羞。

去年吴尖刚出院时,全身上下多处伤口仍在流脓,凤恒承担起了照顾爸爸的责任,擦身、换纱布、饮食起居等,“刚开始每天都要换纱布,妈妈不太敢看见伤口,就只有我来做了。”凤恒说那是他第一次照顾病人,其实心里也害怕,可是躺在床上的是他的爸爸。妹妹则在家里帮着妈妈做饭,小学离家近,很多时候家里的中午饭都是凤婷承担的。

今年家里申请低保,凤恒和妈妈一起去民政局办理手续,妈妈户籍在另一个镇上,据南山镇45公里,单程一个小时,母子俩来回三次,甚至落泪民政局办事大厅,终于申请到低保名额。“填表盖章孩子都是第一次做,辛苦他了。”吴尖从床上望着三兄妹,眼神复杂。

买不起的书 未知的前途

哥哥凤恒目前寄宿在学校,一日三餐都在学校,“早餐2元,午餐4元,晚餐3元”,凤恒扳着指头向记者计算着他的一日三餐的开销。一个星期总共50元,任何的支出都必须反复算计。每个星期找家里要生活费是凤恒感到最纠结的时候,他知道家里的情况,可是50元已经是维持他生活的最低成本了。

 “去年他每个月只要40元,可是孩子在长身体,需要多吃多补充营养,我们都知道。”凤恒的母亲叹着气。钱是这个家庭里最不愿提及的话题,如今三兄妹开学已三周的时间,老师建议学生购买的辅导资料书,三兄妹依然无钱购买。“作业的题目在资料上,我们都是借同学的资料把所有题目抄下来,再完成作业。”凤婷说着她每天的“例行公事”。

未来对于全家人来说都是模糊的,三兄妹提到长大后的愿望,竟异口同声:想赚钱。面临小升初的妹妹小声地说了一句:“不知道还能不能继续读到中学……”全家人在狭小而黑暗的小房间内外都沉默了。

人物

13岁小志祥:想爸爸

家庭介绍

蔡志祥,男,单亲家庭,徐闻南山镇龙埚长边寮村人,就读于徐闻一小读六年级。父亲患有精神病,母亲改嫁,目前同爷爷奶奶住。

  徐闻县南山镇徐闻一小六年级学生蔡志祥,他的一天始于沉默。每天早上6时,13岁的志祥就起床了,而这时,和他同住的爷爷奶奶已经出门一个小时有余了。爷爷奶奶每天凌晨5时多就担着担子上镇里去卖菜,这是家里三口人生活收入的唯一来源;小志祥则自己一个人在起身后收拾收拾书包,骑车去上学,他是家里唯一的希望。

母亲改嫁,他与祖父母同住

小志祥的父母都健在,可是他见到父亲的频率低于一年一次;而母亲,则很可能很难有机会再见到了。

 “他的父亲患有精神病,目前住在龙门精神病院,母亲就随即离开孩子改嫁别家了,现在他和爷爷奶奶同住。”这些情况是徐闻县妇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的,因为一旦提起爸爸妈妈,蔡志祥便泣不成声,让人不忍心再追问下去。

志祥很懂事,家里经济条件拮据,他从未对爷爷奶奶在物质上有过太多要求,见到认识的人会主动打招呼,每天都主动帮爷爷奶奶做家务,这是妇联工作人员对小志祥的印象;以前志祥学习成绩很好,在学校还得过包括“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很多奖状,这是奶奶的回忆。可是这些奖状都不在志祥身边,“奖状在妈妈以前的家里,我没有去拿。”小志祥用手指了一个方向,那是他们一家三口曾经一起居住的房子的方向。自从爸爸住院、妈妈改嫁后,志祥至今都没能去拿回奖状。

父亲住院,他长大后想当医生

奶奶说,父亲患病和母亲离家对孩子的打击很大,说着就开始抹泪,这时候志祥的泪水也开始大滴大滴地往下掉。“想爸爸”,整个谈话的后半段蔡志祥基本上在重复这三个字。今年春节,爸爸从医院回家住了5天,这5天里,农舍里大部分时间依旧是沉默的。志祥和爸爸的对话一般限于:儿子告诉爸爸“好好养病”,爸爸躺在椅子上点点头。而对于妈妈,志祥沉默了好一会儿,从嘴里挤出一个“恨”字。   

坐在简陋的农舍里,黄昏的阳光刚好打在志祥的脸上,皮肤黑黑的,看起来是一个坚强的男孩子。院子里爷爷奶奶养的几只鸡在阳光下来回扑腾,一家三个人住的砖房却显得黑暗和寂静。志祥晚上回来要做饭洗衣扫地,爸爸住院以后电视机坏掉了,就再也没有亮起过。

 “我长大了想成为一名医生,治好爸爸的病。”志祥眼里的泪水没有停过。他说他最喜欢的科目是语文,但成绩好的科目是数学。至于长大后最想去的地方,志祥想了很久,小声地说出了“湛江”两个字。再远的地方呢?他又思考了好一阵子,“应该都没机会去了吧。”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2015年10月1日A6版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5-10/01/content_799102.htm?div=0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20-87777268
广州市环市东路404号之三2楼(201-204房)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2004-202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网站ICP备案:粤ICP备0918641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555号
网站设计:JZ·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