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时报讯(记者 何蕊)艺术启蒙教育缺失,是中国村小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政府、公益机构逐渐加大了对于乡村艺术启蒙教育的支持,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让艺术教育落到实处。2012年,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以下简称为“恤孤助学会”)MO&Co.爱童行开启了MOart项目,通过艺术支教和艺术夏令营,让艺术从殿堂走进乡村。
经过3年实践,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MOart绘乐盒”诞生。与其他教育盒子不同的是,“MOart绘乐盒”除了为孩子提供美术工具外,还配套了一本“教师手册”,里面明确列出教学目标、教学建议、创作引导等教学内容,不仅让教师的教学方法“升级换代”,也为乡村美术教育启蒙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乡村美术资源匮乏
2012年,在爱心企业的支持下,关注乡村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的MOart项目正式启动,通过每年一次艺术夏令营和支教行,让乡村孩子感受艺术的力量。“最初我们会邀请一个专业美术老师带着准备好的教学内容,项目执行团队带着美术材料,一同前往偏远的山区学校开展为期一个星期的支教。”项目进行了两年后,MOart项目团队却发现,“我们在的时候孩子们可以上美术课,但我们支教结束后,学校又会恢复原样。”恤孤助学会活动总策划张高原说。
2014年,MOart项目团队经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乡村小学美术教师及学生在上美术课时遇到的困难和对美术课的期望后,带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在支持孩子艺术启蒙教育的同时,也把培育老师作为工作重点。此后两年,MOart夏令营邀请了信宜、连南等地的乡村美术老师前往广州,跟随专业美术导师学习艺术教育方法。
这个过程中,MOart项目团队发现,90%的村小没有专职美术老师,通常由文化课教师兼职美术课,这导致很多老师没有自信进行美术教学。
吕秋妍是信宜市洪冠镇洪冠中心小学的一名老师。已有5年教学经验的她,不仅是名数学老师,同时还兼职美术老师。因为没有美术教学基础,对吕秋妍来说,如何上好每周一堂的美术课是一个挑战,“只能模仿以前自己上学时美术老师的教法给孩子们上课。”
为师生量身定制课程
为了让乡村学生学习简单有趣的美术课程,同时减轻乡村美术教师的备课压力,改善乡村美术资源的匮乏,2016年,MO&Co.爱童行与E艺术创想学院共同研发了“MOart绘乐盒”。“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盒子,为老师提供适用的教学课程,改变老师固有的教学思维和方法。”课程设计师粱镇兴说。
“MOart绘乐盒”中共有《人与人》、《人与生活》和《人与自然》三个系列12个课程,同时配有与课程相关的美术材料。
粱镇兴表示,人与人、生活、自然这三个课程主题与社会融入这一话题相关联,希望乡村学生能通过艺术媒介,与身边的人、事、物联系起来。记者了解到,盒子里面还配有一本“教师手册”,里面有详细的课程教案,减轻老师的备课压力。此外,粱镇兴还介绍到,盒子中配套的4瓶水粉颜料是专为绘乐盒设计和生产的,市面上没有售卖,只需要打开盖即可倒出来使用,不需要加水调和。“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很多美术室离水源有距离,为了方便老师授课,我们因地制宜开发了这种瓶装水粉。”
2016年9月,信宜市6个镇99所小学的三年级师生开始在美术课上使用“MOart绘乐盒”。“孩子们上美术课的积极性提高了许多,班上有一个孩子平时文化课的成绩并不理想,但她在美术课上可以很安静地完成自己的作品,而且都很不错,这让我很惊讶。”吕秋妍说。还有美术老师表示,以前学生需要自行配备宣纸、毛笔等材料,但因家长不重视,没有及时去购买,导致很多学生上课时没有绘画工具,“MOart绘乐盒”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据介绍,今年MOart项目团队将继续完善“MOart绘乐盒”三年级课程,开发四年级课程以及视频教学,发放的学校也会从原来的6个镇增加到十四个镇,惠及更多乡村师生。
链接:http://epaper.xxsb.com/showNews/2017-02-26/363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