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10日,本报头版报道恤孤助学会“苦跑41枚公章才成好事”
年近八旬的王颂汤仍坚持腰绑固定带到乡下看望孩子 受访者供图
有一个人,带领着一群人,十多年如一日,努力帮助贫困学生,为一个个困难家庭送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和希望。他,王颂汤——广东省道德模范、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发起人。作为3003名志愿者的“领头人”,他从2004年起,带领团队筹募款超过1.35亿元,累计资助孤贫学生26556名。今年,79岁的他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从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自2002年筹办开始,羊晚与之结缘已整整15年,不仅是王颂汤与其公益事业的记录者与见证者,更是不遗余力的推动者。王颂汤感慨: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我和羊城晚报共同的追求。
羊城晚报见证慈善社团的艰难诞生
2004年5月10日,羊城晚报的头版头条及焦点版,讲述了一个民间慈善社团“耐人寻味的诞生”。这是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以下简称“恤孤助学会”)成立前的第一篇报道。为了这篇报道,羊城晚报记者已跟踪了一年多时间。
原来,12名发起人,筹备奔波一年多,足足“跑”下41枚公章,才拿到了助学会的“准生证”。恤孤助学会发起人中,有多名领导干部,以及名声在外的专家学者。他们慨叹:想做件好事,为何那么难?!
当时,羊城晚报这组报道,既是那个年代民间团体成立难的真实写照,也用这种方式宣告了一个“草根”团体的诞生。报道引发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媒体随后都进行了专访和报道。
恤孤助学会成立后,立即启动“访贫助学河源行”项目,第一次面向公众召集志愿者下乡助学。羊城晚报连发了四篇报道,使这项公益活动受到广泛关注,200多人争相报名。王颂汤回忆,当时恤孤助学会的两台电话从早响到晚,还有市民陆续来访面询,他“喉咙都讲哑了”。其后,志愿者一行前往东源县家访核查受助学生的家庭情况,开展精准扶贫助学,成为当年助学项目的一项重要的突破创新。
一篇报道引来单笔百万元助学捐款
15年来,羊城晚报见证着恤孤助学会的成长,记录着王颂汤的“再就业”——
老骥伏枥的他十多年来参加了35个县对申请资助学生的逐户家访核查。在一间间破败的农房里,他一次次拥抱哭泣的孩子,为他们擦干眼泪,把自己的钱悄悄塞给他们。在与当地政府的会议上,他一次次动情地述说:“我们是来促进公平正义的,如果该资助的没有资助,不该资助的资助了,那是制造新的不公平。”在与志愿者交流时,他一次次叮嘱,我们要细心核查,错了一个对我们而言也许只占千分之一,但对这孩子是百分之一百,他可能因此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所以一个都不能错!
15年来,王颂汤也念念不忘与羊城晚报的缘分——
从恤孤助学会成立开始,每一批下乡家访、每一届慈善音乐会、每一期孤儿省会行、每一场义拍义卖会,羊城晚报都不遗余力地进行报道,并参与其中。更多人由此认识了这一项公益事业,并成为志愿者和捐款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更成为恤孤助学会的合作伙伴,双方签订了《公益事业全面合作协议》。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孜孜追求,把一位79岁的老人和一份60岁的报纸拉到了一起。
王颂汤清楚记得,2015年,羊城晚报一篇《农村孤贫儿童需要您的对口救助》的稿件见报,时值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惨剧,报道对人们的心灵冲击很大。一个民营企业的公司领导看了羊城晚报的报道,立即拿出100万元来捐赠给了恤孤助学会。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至今,羊城晚报及其新媒体关于恤孤助学会各项公益活动的报道多达44篇,帮助了许许多多的家庭和孩子。
14条建议获慈善法立法调研采纳
恤孤助学会十几年来的成长,映射出的,是中国民间公益慈善力量的发展。诚信透明,既是公益组织的生命力所在,也成为一个社团的基本操守。
恤孤助学会从成立起每月在网站上公布财务报表、捐赠清单、资助款使用明细表和资助款汇付一览表,具体到每人次的时间、金额等,细致到几元钱买纸买笔的支出。2009年王颂汤主动请来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审计结果感动了会计师事务所员工,该所员工纷纷捐款支持,并坚持至今。人民日报对此报道称:“这就是诚信的力量”。
2004年成立时,恤孤助学会就向社会公开承诺:创会领导不领取工资、津贴等任何报酬;保证资助性捐款全用于资助,放弃按法规计提管理费;没有“三公”开支、职务消费、理事会基金等,这些“承诺”如今已影响了更多民间公益社团。全国人大进行慈善法立法调研时,曾两次征求恤孤助学会意见和建议,14条意见和建议皆获采纳。
因为“眼见为实”,羊城晚报许多采访过恤孤助学会的记者个人,也成为了志愿者和孤儿的资助人,一起谱写着“把好事做好”的和谐之歌。
采访·缘起
“我在现场旁听见证 15年前首次筹备会”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的办公楼在广州远洋宾馆附近一座不起眼的民宅里。幸好前年旧楼加装了电梯,才使因腰椎间盘突出动过手术的王颂汤,得以每天更方便地上下楼办公。
年近八十了,可每次恤孤助学会下乡,只要他下得了床,他都坚持腰绑固定带、手拄拐杖,与志愿者们一起坐车颠簸,到乡下看望孩子们。
这一切,不仅是无偿的,甚至他还“倒贴”——拿出退休金来支持公益。
王颂汤退休前是广州远洋运输公司总经理、国家突出贡献专家。时任羊城晚报社委康钟当年因采访结识了他,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当年,王颂汤还是广东省政协委员,他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好友。“我们退休以后做什么?身体还可以,总得找点有意义的事做。”几位省政协的领导和委员一拍即合:我们帮助贫困孩子读书吧!
王颂汤把这个想法“透露”给了康钟,康钟其后就告诉了当时才成为一名新记者的我。
我记得很清楚,2002年12月26日,那天恤孤助学会第一次发起人筹备会议在广州远洋宾馆召开,我就当了见证人。那个年代,要成立一个民间慈善社团相当困难,普通民间团体要实现合法化,是大费周章的事。但发起人们没有气馁:我们一定要把好事做成,把好事做好。
我旁听和记录了那一刻,但从来没想过,这是个一坚持就长达十多年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