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新闻中心
【羊城晚报】公益是陈心宇 一直奉献的事业
  • 羊城晚报2017年12月12日2017-12-131724

按语: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及所属的羊城晚报、新快报、可乐生活等和我会自2002年筹备起就有合作,2004年5月15日我会成立前夕的5月10日羊城晚报头版头条和要闻版整版“41道门槛助学会艰难诞生”的报道,在舆论界引起轰动,后来与羊晚集团又签了全面公益事业合作协议。这篇报道是关于我会常务副秘书长、原羊晚集团副书记总经理陈心宇的公益故事。

去年7月,陈心宇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经理的岗位上退休,离开了奉献了30多年的羊城晚报。不久,她便找到了“第二份事业”——公益,她成了广东省知名慈善团体“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的副秘书长,更成了一名义工。数不清多少次,她背着相机,穿着和普通志愿者一样的绿色会服,奔走在山野乡间,辗转于医院里,去探访孤贫儿童,去慰问病童……

陈心宇的工作改变了——从过去的媒体人、媒体管理者变身为一名公益人。陈心宇说,她的工作其实也可以说没变,无论是当年采访卖花女、在羊城晚报担任“仲明助学金”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二十年,还是如今为孤贫儿童和病童筹款募款,她都致力于为孩子、为教育鼓与呼。这是羊城晚报人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追求,更是羊城晚报几十年始终如一坚守着那份人文情怀,传递爱心,传递道义,承担社会责任。

暗访“卖花女”不止于揭黑 倾注人文关怀温暖寒冷长夜

20多年前,一群被无良老板盘剥的小女孩成为新闻主角,羊城晚报揭开了震动粤湘两省的解救行动;参与报道的资深记者陈心宇回忆当年:

“叔叔,给阿姨买枝玫瑰花吧!”“阿姨,求求你,买枝花吧!”上世纪90年代,珠三角部分城市的街头、大排档、公园里陆续出现了小卖花女的身影。这些女孩成群结队,拉着过往行人兜售花束。这个现象引起了羊城晚报记者的注意,正是羊城晚报记者的深入暗访、持续报道,拉开了一场持续三月震撼湘粤的解救行动的序幕……

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卖花女”

一组报道,拉开解救行动序幕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期,改革开放进入第二个十年,与经济领域的活跃相比较,社会管理的缺位,立法上的空白,使得社会上种种“怪现状”层出不穷。


1994年前后,在广州街头“卖花女”带来的问题已经相当突出,成群结队的卖花女已经发展到围追堵截、强买强卖的程度。纠缠的、下跪的、抱腿的……这些孩子三五成群,虽索求不多,但也令市民不胜其扰。而这些衣冠不整的孩子,暴露着贫富差距、义务教育不到位等社会问题。


经过两夜的采访,羊城晚报记者不仅采访到了多名“卖花女”,掌握到她们被操控、被虐待的情况,还“深入虎穴”,找到了操控“卖花女”的源头。1994年12月3日,羊城晚报在二版以整个版面的篇幅,揭露了背后有组织操纵这群“卖花女”的情况(左上图)。记者扎实的采访、细腻的笔触呈现了“卖花女”们窘困的生存状况,立即引起巨大关注。


由于大部分“卖花女”是被有组织地从湖南带来广东的,报道出街后,引起广东湖南警方的高度关注。粤湘两地警方迅速联手处理此事,时任湖南省委书记作出批示,并派出工作组奔赴广东解救“卖花女”,打击无良老板。在各方的努力下,广东的“卖花女”现象迅速得到有效遏制,一批不法分子得到了法律惩处。而且在此后的较长一段时间,这种变相乞讨也收敛了不少。



 不止揭黑,更要推动问题解决

参与这组报道的主力之一陈心宇,现在是“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的副秘书长,说起20多年前采访策划的一幕幕,她还记忆犹新。


当时,陈心宇在羊城晚报担任社委兼教科文部主任。作为一名母亲,陈心宇敏锐地觉察到:遍布街头巷尾的“卖花女”们应该在课堂里,而不应该出现在街头!这一全新的社会问题,背后一定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随后她上报了这个选题。


这个题材能不能报道?时任总编辑一锤定音:能!这组报道怎样做?采编部门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评估。


在大家的讨论之下,一系列问题被提了出来。暗访会触动一些人的经济利益,本身可能就有一定危险性,要采取什么样的采访形式,才能令孩子们愿意说实话,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如果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报道出街,很大可能孩子们会被遣送回家,而家中缺乏经济来源,没钱供她们读书,她们的处境和命运会不会更差?


如果只是揭黑,逞一时之快,既不符合羊城晚报遵循的“反映生活、干预生活、引导生活、丰富生活”的方针,更不符合羊城晚报历来推崇的人文关怀的传统。因此,除了“揭黑”,更重要的是,新闻报道如何跟进,如何推动社会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


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达成了共识:只有全方位展现“卖花女”们的真实生存状态,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最终,报社派出“全女班”进行暗访,女记者去接近“卖花女”,让孩子们更有亲近感,不受压力和拘束,愿意说出心底的话,而且也不容易受到怀疑。男记者则当“保镖”、策应。


在那个女记者还相对稀缺的年代,这一做法不但让“羊门女将”成了一支“奇兵”,在新闻操作手法上也是一种创新,演绎了一段新闻史上的美谈。


 追踪回访,探寻深层社会原因

陈心宇回忆,当时她和报社几个女记者以“老师”、“花店女老板”的身份接近孩子们。听说有“老师”来关心她们,七八名小卖花女顿时眼泪汪汪。孩子们主动带着“老师”到公园,躲避背后的监视。孩子们哭着讲述不幸遭遇,哭着说想爸妈,“老师”们则流着眼泪默默记录。陈心宇告诉记者:“这群女童中最小的才5岁。”


为了确定卖花女的落脚点,化身“花店女主人”的记者从傍晚起,一路保持距离,跟随着她们在街头“工作”,凌晨4时才目睹她们回到林和村的城中村出租屋休息;化身“卡拉OK老板”的记者,则直捣“虎穴”,掌握了几名孩子被“黑手”打伤的线索……


1994年12月3日,羊城晚报以第二版整版推出了暗访实录《长夜里,这群潇湘卖花女》。这组稿件采访扎实,文字力透纸背,迅速掀起了社会的热议。看到报道后的当天,湖南驻广州办事处将这篇稿件向湖南有关方面发回急件传真。


“卖花女”报道推出后两个月,羊城晚报再派记者奔赴湖南,探访返乡孩子。一来是跟进解救行动的效果,看看孩子回家后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希望找出卖花女背井离乡的深层次原因。记者发现,由于巨大的城乡差异、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导致有的家长明知孩子要遭盘剥欺凌,也情愿少养一张吃饭的嘴。《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在那个年代还未能福荫所有的孩子……


解救“卖花女”的行动已经过去20多年;在全社会的努力之下,今天的农村地区女童受教育的情况已大为改观。陈心宇告诉记者当年主要是“助学”,现在孤贫儿童都可以免费读书,因此资助的重点已转到生活补助方面了。


这些改变,令人欣喜。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20-87777268
广州市环市东路404号之三2楼(201-204房)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2004-202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网站ICP备案:粤ICP备0918641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555号
网站设计:JZ·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