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新闻中心
【信息时报】恤孤会的旗帜,王颂汤—— 80岁的他,每年还跋山涉水去助学
  • 信息时报3月11日A15版2018-03-122233

 

   虽然退休金每个月才几千元,但去一次广府慈善庙会,他就捐出了1000元。

作为公益人,有着极强的自律意识,老会长随身带着这个生锈的铁皮盒子做烟灰缸。

八十岁高龄的会长能清晰地记得很多有故事的受助者的名字,还能如数家珍一字不错地背下恤孤会每月一期的慈善助学通讯数据。


一位80岁的老人,却每年坚持长途跋涉,钻山沟、走土路去探访山区贫困学生,进行最细致的贫困学生家访活动,这样的探访,从2004年开始,一坚持就是14年,而且每年多达好几次!这,就是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以下简称“恤孤会”)的前会长,一位被广东公益界尊敬的前辈。之所以这么大的年纪还坚持身体力行助学,老会长风趣地说,这是为了给恤孤会打感情牌,为贫困孩子募更多的善款。虽然是打趣,但正像他所说的,老会长已经成为恤孤会的一面旗帜,从2004年创会开始,老会长与几个朋友间找个事情做的约定,经过十多年的坚持,如今已经升级成诚信、节约、公平、透明的会旨,而老会长不仅是践行者,更是传播者,在他的感召下,恤孤会已成为公益界的良心,从2004年成立至2017年,累计收到捐款1.42亿元,签约资助广东省35县(区、市)27876名孤儿和贫困学生,救助1690名(次)重症贫童,还资助贵州455名孤贫学生。


 

初衷:在找个事情做的承诺上办会

在热闹的广府庙会上,已有80岁高龄的王颂汤正在公益摊位前逛,从兜里面掏出了一张张“毛爷爷”投入了捐款箱。“王会长,您好……”虽然王颂汤如今已经从恤孤会卸任,但是大家还是称如今志愿者身份的他为“王会长”。

  

王会长是原广州远洋运输公司总经理。2002年,在临近退休时,本该开始憧憬着舒适晚年生活的他却开始谋划着自己的下一份事业。王会长说:“那时候,我就找了几个朋友聊天,我说我们这些人身体还可以,在家等死多不好意思啊。还是要找个事情做的,我提议大家一起去帮助孤儿,因为这方面,我比较了解。”在他的努力下,12位当时已经退休或仍然在位的省、厅级领导和社会名人决定发起成立恤孤会。


“当诚信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的时候,诚信就是民间组织的生命……”在2004年5月15日,发起人在恤孤会成立大会上许下誓言,并发布了四项公开承诺:“所有捐款和物资全部用于符合本会章程、宗旨的慈善公益事业;财务收支完全公开,欢迎和接受捐赠人、社会各界人士、新闻媒体和政府主管部门查询、检查、监督;不从事任何营利性经营活动,确保所有捐款的安全;创会领导不领取工资、津贴等任何报酬。”而这14年来,王会长带着恤孤会的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们铭记着创会时许下的承诺,致力于为社会善良的人们构建一个可信任的平台,协助他们实现帮助弱势群体的愿望。

  

救病童:病童爸爸用两条人命唤醒社会良心

“吃树叶还有树皮磨成的粉末……”经历过大饥荒的王会长深知饥饿与贫穷的可怕。在恤孤会成立之后,王会长一直致力于做访贫助学的工作,而在2012年的一个意外事件触动下,王会长又开始关注起了病童救治的公益领域。2012年年初,一位在深圳打工的农民工带着患有先天性足内翻的7岁儿子来到广州求医。没钱支付儿子医药费的他抱着儿子从医院7楼跳了下去,当场死亡,而怀里的孩子重度休克,在抢救两周之后,也随父亲而去。王会长说:“虽然说做极端的事是不对的,但是,哪有人不怕死啊?如果不是彻底绝望了,他也不会这样做。他们是用两条生命的代价来唤醒我们的良心,如果这时候,有人伸出援手,给他们一个机会,后果也不会这样子。”从那时候开始直至2017年12月31日,恤孤会已经累计救助1690名(次)重症贫童。

  

宗旨:做好事不求做大,只求做好

想要帮助这些孩子,给他们争取一个机会,募款对于恤孤会来说,至关重要。而王会长表示:“并不是每一笔捐款,我都能接受。”在恤孤会成立之后,王会长一直坚持着“好事做好”标准,他说:“如果这笔捐款影响到捐赠人的生活,影响到家庭的和谐,或者是捐赠人对我们不够了解,不够放心,我都不会接受。”


在选择资助对象的过程中,恤孤会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详细的核查机制。在与当地政府沟通时,王会长强调道:“我们是来促进公平正义的,如果该报的没有报,不该报的报了上来,那是制造新的不公正。”而在跟志愿者沟通时,他郑重地强调道:“捐赠人相信我们,把钱委托给我们去做好事,在核查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细心。”


在王会长看来,要把恤孤会做好,那就要坚持“透明办会”。为此,他把每月公布财务报表、捐赠清单、资助款使用明细表和汇付明细表等账目都做得非常详细,并在给捐赠人的公开信里面写道:“欢迎在任何时候,可以在事先不通知我们的情况下,前来查询、审核和指导,我们将提供全部资料和工作方便。”虽然这项决定会给恤孤会带来很多工作量,但是,王会长却坚持一丝不苟地把它做好。他分享道:“之前有一个捐赠人老太太过来恤孤会办公室,问了我们一个多小时,后来,还跟着我们下乡探访。在看到我们的做法之后,她非常信任我们。”


从当初的12人到如今的12名专职人员及3077名志愿者,王会长感慨道:“在创会时,我只是想多找几个人多帮几个人,并没有想到后来,我们会把规模做到这么大。”

  

家访:请一顿干粮换来一百多万捐款

在广府庙会上,记者看到了王会长慷慨地在公益摊位捐出了1000元。在没有深入了解之前,记者还以为他的收入非常高,或者有公司分红什么的,细聊之下,才发现他在2003年退休后,最开始每个月退休金才两千多元,如今退休金也才几千元。成立了恤孤会之后,王会长朝九晚五地上班,却坚决不领取工资和任何报酬,甚至还把退休金捐了出来。


对于金钱,他的理解相当让人感动:“人生在世,吃不过一碗饭,睡不过一张床,平时爱人不在家,我一餐饭就一块面饼,加点油盐打个蛋,最多才几元钱。对于生活的要求,我只是希望过一个普通的广州人的生活就好了,虽然我也吃过世界顶级大餐,但这些东西,吃过也就算了,知道味道就好了,其实也不过如此而已。钱不在多,够用就好。”跟王会长很亲近的媒体人几乎都对会长的节约印象深刻,电视台的美女记者曾悄悄交流过那次去会长家拍片的所见所闻,鞋柜里皱巴巴的皮鞋,比老会长脸上的皱纹还多,一问鞋龄竟然比记者的年纪还大,美女记者感动得跑到街上帮会长买了双新鞋。


这种节约,就是会长的风格,不仅在广州如此,去助学时更是如此。在一次走访中,到了中午,捐赠人停下车说准备吃饭,会长跟他说:“跟我来,我请你吃饭。”本以为会长会请他去镇上吃大餐的捐赠者,看到王会长从车里拿出自己的干粮递给他,顿时目瞪口呆地愣住了。后来,这位捐赠人一下子捐出120万元,认捐了400名孩子,而他的儿子也认捐了9名孩子。王会长说:“这位捐赠人事后对记者说,我请他吃干粮让他非常放心把钱交由我去做好事,相反,如果当天我请他吃大餐,他还不一定会捐款给我。”一直以来恤孤会的志愿者下乡家访的出差费(早中晚餐费加住宿费)都仅为100元,直到去年才升到130元,这种最低成本的探访,为的是让捐助人的钱能最大限度地用在受助者身上。

十多年了!王会长兑现了在成立大会上许下的四项承诺,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许多后辈。虽然现在他已经卸任了,但他依旧支持着恤孤会,以志愿者的身份继续为这份美丽的事业奉献自己的爱心。

原文链接:http://epaper.xxsb.com/html/content/2018-03/11/content_736363.html

信息时报2018年3月11日A15版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20-87777268
广州市环市东路404号之三2楼(201-204房)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2004-202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网站ICP备案:粤ICP备0918641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555号
网站设计:JZ·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