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新闻中心
【广东广播电视台】恤孤会创始会长王颂汤:慈善路上的追梦者
  • 广东广播电视台2018-07-301763

 

打开房门,一位老人正在办公室里工作,他满头银发,耳朵带着个白色的助听器,跟他说两句,他就像个孩子一样笑了起来。据办公室里的人说,每天早上9点,在办公室里都能看见他,十四年来,天天如此。

“你们吃早餐了吗?我这有蒸好的红薯…”

这位和蔼的老先生,曾在广州远洋运输公司做过正厅级的总经理,也获得过“中国好人”、“中国最美志愿者”、“广东好人”等奖项。不过在跟我们聊天的时候,他并不是很在意这些名誉,他在意的东西,很令人意外。

有一次王老先生到监狱到少教所去。问这些小孩多大年纪、什么文化程度、是哪里人、什么时候出去,他们都一一回答,问到最后一个问题,出去干什么,没一个人回答王老先生。这时有人拉王老先生的衣服在他耳朵边讲了一句话“他们还要回来的你们不要再问啦”。

人怎么活,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连带的问题。王颂汤先生知道,没有文化就没有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饭吃,没有饭吃就可能活不下去,这是一个冷冰冰的现实。贫穷是犯罪的土壤,失业是犯罪的后备军。

作为青年发展基金会的监察巡视员,他经常到农村去,那里有很多他资助的对象,或许接触到的是不一样的人,但是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病,穷病。

让王老先生印象深刻的是,问一个初中的女孩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她的答案谁也想不到,她只是想吃一顿饱饭,并不是天天吃饱饭。

当老天爷帮不了他们,王老先生只能“替天行道”。

然而,吃饱饭,上学,有病能治,这些非常卑微的要求,也是天公地道的,如果这样的愿望都不能给孩子们满足的话王老先生觉得非常过意不去。

王颂汤先生嘴里能说出很多故事,但有一个故事他经常提起,那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六岁的孤儿,他叫文才。八年过去了,王老先生还能想起第一次看见小文才的样子。

这一年,祸不单行,小文才父亲病逝,母亲精神失常离家出走,两岁的妹妹失足掉进尿桶里。这一年后,家徒四壁,六岁的小文才自己捡柴生火,靠着邻居的接济,困了睡在泥地上......

王颂汤先生的资助对象很多,小文才只是其中之一。

谢江水,父亲病逝,母亲因过度劳累晕倒在厨房不幸被烧死,接连失去双亲,悲痛欲绝,即将高三的江水不得不考虑辍学打工。幸运的是,他被恤孤会注意到。在恤孤会的资助下,他顺利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这件事,王老先生也觉得意外,恤孤会当初资助的三千块钱,居然挽救了一个人的一生,虽然他觉得这是自己与恤孤会同仁应尽的“本分”。

在一次见面会上,老先生跟台下一百多个孩子说了这番话,孩子们哭了,还有小女孩跑上来一边哭,一边抱着老先生。

2011年前,恤孤会的工作重点仅限于助学与恤孤。2011年,一个在深圳打工的农民工,带着患有先天性足内翻的儿子来到广州求医,实在拿不出动辄十几万的医疗费,最后这位走投无路的父亲抱着儿子从七楼跳了下来。

自2012年起,救助病童成为恤孤会的第二大资助项目。

王老先生跟我们说,他年纪大了,有时候这些悲伤的事见多了,也只是觉得惋惜,因为流的泪太多了,也觉得流几滴眼泪没什么用,反倒行动起来,才是最需要做的事情。十四年来王老先生走遍了广东很多村庄,现在年纪大了,有很多地方都走不动了,但是他还是想走一走。

很多人都说王老先生行善积德,是一个好人,老先生倒是看得开,笑言自己只是一个“老志愿者“,与其要这些虚名,不如老老实实做点事。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是朋友送给王颂汤先生的一副对联,也是公益慈善之于王颂汤先生最大的收获——这便是心安。

当天我们最后一个问题是,王老先生最在意的是什么。

 

与成立初期相比,恤孤会的运行越来越好,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是什么原因让恤孤会享有极高的赞誉?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呢?敬请期待下期节目......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20-87777268
广州市环市东路404号之三2楼(201-204房)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2004-202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网站ICP备案:粤ICP备0918641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555号
网站设计:JZ·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