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新闻中心
【羊城晚报改革开放40周年专版】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苦跑41枚公章 才成好事”
  • 羊城晚报11.222018-11-221167

 

 

口述史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苦跑41枚公章 才成好事”

《苦跑41枚公章才成好事》,2004年5月10日的羊城晚报头版头条宣告了一个“草根”团体的诞生。作为广东首家民间慈善团体,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以下简称“恤孤会”)从萌芽到出生足足历时一年半,正是那个年代民间团体成立难的写照。

“2002年12月26日,第一次发起人会议在广州远洋宾馆举行。” 恤孤会发起人之一王颂汤今年80岁,对那段往事仍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在远洋宾馆,12位发起人达成初步意向:组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公益性民间组织“广东为了明天孤儿教育慈善基金会”。

王颂汤被推选为申办工作的负责人。他研究了相关文件并咨询律师,原以为最多五个月便能完成登记计划,却不料过程一波三折。

当时文件规定,民间社团登记要有主管单位。在寻找主管单位上,王颂汤就遇到了第一道门槛,“我们几个发起人都是省政协委员,很自然就想到了省政协,但2003年年初省政协换届,所有挂靠单位脱钩,想法行不通了。”

所幸,省侨办及时伸出了“援手”,同意作为主管单位。“可当时国家正清理整顿基金会,大家说不如改成‘促进会’。名字一换,一系列流程要重新走一遍。”王颂汤说,2003年6月,他们拿着省侨办新的批复到民间组织登记机构办理登记,新的难题又出现了,“按规定,侨办主管的单位必须要跟侨务有关系,但我们几个发起人都不是华侨”。

发起人来回奔波,申办工作却胶着不前。直到2003年11月19日,事情才出现转机。“我们找到时任广东省民政厅厅长的杨华维,他说这么好的事肯定要大力支持,并为促进会定了名字‘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至此,由省民政厅作为主管单位,民间组织管理局依法依规办理登记、审批手续,恤孤会的申办真正进入了法定程序,接下来就是办理“准生证”。

然而,为了这张“准生证”,发起人又不知跑了多少趟。“数得着的就是41枚公章,还不包括白忙活的其他工作”。

谈起当时的迂回曲折,如今的王颂汤倒是觉得很平常。他说,当年民间慈善社团还很少见,社会对慈善事业的认知以及政策环境都和现在不一样,“以前我们还需要挂靠主管单位,现在社会组织可以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这十几年来,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开放,鼓励民间组织在公益事业上发挥更大作用,这对我们都是利好的消息。”

 

官方主导转向人人参与 大爱广东引领慈善风尚

七月七日,广州北京路步行街举行公益慈善嘉年华活动 视觉中国供图

春天的故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说起。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广东大地带来了经济上的新活力,也催生了社会慈善事业的种子。

向阳花木易为春。凭借毗邻港澳及身为侨乡的优势,广东拉开社会捐助的序幕。1981年4月,李嘉诚先生向汕头大学筹委会汇出了首笔捐款3000万港元;1984年11月,霍英东先生为中山大学捐资3700万港元兴建体育馆……活跃的华侨资本引领着回乡捐办公益慈善事业的潮流。在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助的同时,公益慈善的理念在广东破土而出:1983年,广州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1987年,广州市开通了全国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1989年,全国第一个义工组织在深圳率先成立……

在零起步的阶段,慈善救济活动在广东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开展,通过慈善晚会、慈善义卖、慈善万人行等形式,将一笔笔善款送予亟待救助的人群:1991年为华东水灾开展捐助活动,1992年为革命老区、山区贫困户开展捐助活动,1993年为广东扶贫开展系列捐助活动,1994年为粤西粤北重灾区捐款捐物……改革激荡起伏的上世纪90年代,在政府的推动下,公益慈善事业得到培育和发展。

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正式施行,首次提出鼓励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的意见,被视为民间慈善的破冰性文件——2005年6月,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成为民政部非公募慈善基金“001号”,中国民间基金会从广东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此后,各级政府角色逐渐从绝对主导走向着力推动,各类慈善组织开始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角。2005年至2010年,广东成立了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广东省陈绍常慈善基金会、广州市羊城志愿服务基金会等102个省级慈善组织。21个地级以上市和50多个县(市、区)建立了慈善机构,全省慈善网络初步形成。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广东民众纷纷捐款捐物,并自发组成救援队、医疗队、志愿服务队等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和重建工作,对汶川地震援助力度为各省市之最。

创新的步伐并未停顿。2012年起,广东开启了一系列领先全国的改革:率先“松绑”社会组织登记、破除公办慈善机构在慈善募捐中的“专权”等。“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深圳慈展会、广州慈善项目推介会、佛山“行通济”等系列活动在全国打响“慈善广东”品牌,社会捐赠量连续多年位居各省份首位,生动诠释了“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富裕”的理念。

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链式效应”也让公益慈善有了新的想象空间。2015年9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推出“99公益日”,3天内就动员205万人次,募得善款共计2.3亿元,“人人公益”再度由广东引领全国。随着我国慈善法开启慈善事业“依法治善”新时期,越来越多群众通过各种网络众筹、爱心捐赠、轻松筹等参与慈善活动,进一步推动全民参与的慈善大格局的形成。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上回望,从官办慈善到民间慈善再到人人公益,广东的慈善事业一步步改革创新,不断迈向法治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一个个传递善心的“全国第一”、一张张与爱同行的“成绩单”,正是广东慈善事业最鲜活的注脚。

 

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18-11/22/content_180545.htm#article

      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18-11/22/content_180549.htm#article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20-87777268
广州市环市东路404号之三2楼(201-204房)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2004-202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网站ICP备案:粤ICP备0918641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555号
网站设计:JZ·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