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新闻中心
【新快报】南风暖暖 有善相传——近万家机构交织成广州公益网络
  •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2019-10-161072

■去年“12·5国际志愿者日”,广州塔、猎德大桥等羊城地标式建筑上,集体亮起了“志愿者,辛苦了!”光幕。(资料图)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这是令全国公益人向往的,广州公益生态群落的惟妙写照。


慈善与公益,贯穿广州近现代发展史。


同治十年,兵荒马乱,商绅白纶生创立近代广州最早的善堂——爱育善堂,无数颠沛流离的贫民前往避难,粥管饱,衣尽暖。1891年,广州龙潭竖起“乐善好施”的牌坊,这是光绪皇帝为湖南水灾捐出巨额善款的白纶生而建。


乐善好施,从善如流,是这座城市和生息于此的人,一脉相承的基因。纵横百多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守望与关怀,虽有沉寂,却从不缺席。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改革开放”的新风气吹遍全国,广州城里,看似尘封的民间慈善事业,再度兴起。


1984年11月,香港慈善家霍英东为中山大学捐资3700万港元兴建体育馆,此举引领了华侨慈善资本回乡支援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潮流。同年,全国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中学生心声热线”3330564在广州诞生。


1994年,广东省扶贫基金会、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广州市慈善会先后成立。


2004年,南粤首家民间慈善团体——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成立。恤孤、助学、救病童,是其奋进15年,不曾懈怠的使命。


2005年6月,广州企业家翟美卿创办“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并拿到民政部“001”的批号。聚焦乡村教育,陪伴留守儿童成长,是香江基金会14年不变的初心。


2011年,广州突破性开放社会组织的注册登记,“官民同治”的升级版公益格局轰然开启。一批由70后、80后甚至00后领军的新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奋力成长。


善城广州,人人公益。截至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助残、助医、助学、助老,关切环保、救助动物、社会创新……近万家公益机构,守护由各自原点发出的细密射线,交织出多维度公益网格,覆盖几乎每一个有所期的群体,给他们温暖微笑,火热双手。


王厚明、郑子殷、徐靓、李晓辉、梁栋彬……无数广州公益新青年投身慈善事业,让“乐善好施”的广州公益精神,温热如初。


龙潭的牌坊栉风沐雨两个世纪,巍然而立,如慈颜长者,见证慈善之城的昨天、今日,并与芸芸众生一道,欢欣跨入公益新时代。


■总策划:许志权  ■策划:冯树盛  ■统筹:潘芝珍 宁彪   ■采写:潘芝珍 李斯璐   ■设计:吴煌展  ■摄影:新快报记者 欷慧晶(署名除外)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20-87777268
广州市环市东路404号之三2楼(201-204房)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2004-202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网站ICP备案:粤ICP备0918641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555号
网站设计:JZ·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