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新闻中心
【广州日报·花城老友记】13年筹款上亿元资助3.3万名儿童,83岁的他用自己的今天,换孩子们的明天
  •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2021-06-041264

4月17日周六,从广州到廉江,行程400多公里约6小时。


高楼大厦在身后消失,取代它们的是丘陵、树木和土地。83岁的王颂汤和92名志愿者一路在高速公路和县道上穿行,午餐就吃干粮。


当车驶入廉江,他们分组散落到各个街镇,对当地649名贫困学生逐户家访核查,将看到的、听到的,串成“贫困”的证据链,以此作准,为急需的每名学生提供4500元资助,分六个学期派发。



这是王颂汤第56次参加家访核查,“确保社会上的善款能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


2004年,他和老朋友们发起设立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17年来,他踏足了广东36个县(区、市)。几万公里的路上,当志愿者叩开4万多户底层家庭的家门,说明助学的来意,听到的尽是不曾听见的苦难,看到了有的孩子正在失学的边缘;有的吃不饱一顿热饭;还有的,家中房子只剩下残垣断壁。



在更早前,王颂汤是广州远洋运输公司总经理;而现在,他为了每个孩子的千元资助款较真。


“我们不能改变这些孩子的‘昨天’,但可以改变‘今天’,给他们争取‘明天’。”他说,“贫困不是他们的错,如果真的有责任,那我们该说对不起,因为我们去得太晚。”


截至2020年,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在王颂汤的带领下,筹措社会捐款2.19亿元,签约资助了广东33706名孤贫学生,并救助重症病患3154名,举办了冬夏令营、改造乡村学校、美术和体育支教、节日慰问等成长关怀项目,资助性支出1.76亿元。


他们已经失去昨天了,不能连“今天”也没有了


“他们还会回来的。”


时间回到多年前,王颂汤视察少年犯管教所,和剃了光头、正生产编织袋的少年们交谈有问必答,但问到出去后干什么时,孩子们都沉默不语。一位同行者在耳边的低语“他们还会回来的”,让他至今深记。


这些孩子几乎都是家庭贫困只有小学初中文化,没有更多的出路,他们失去了“昨天”, “今天”和“明天”又在哪里。事后他对人感慨道:“贫穷是犯罪的土壤,失业是犯罪的后备军。”

 


“但如果我们让这些孩子获得好好读书的机会呢?”


那时,还没退休的王颂汤是一间大型国企的当家人、广东省政协委员、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同时结对资助了数名农村孤儿。


2002年准备退休时,他决定“再就业”,邀约12位老朋友“把好事做好”,发起设立南粤首家民间慈善社团,把目光聚焦在正经历苦难的孩子身上,助学解困。



还没等机构正式注册,便有海内外友人闻风而来捐助, 他们信得过王颂汤,表示“钱任其用,不问其所踪”。


王颂汤摆手,“那不行”。


他提出“诚信是民间慈善团体的生命”,从成立时就公开每月的财务报表、捐赠清单,资助款发放明细,要求坚持挨家挨户走访孤贫学生家庭,形成家访核查表,核对户口簿信息、家庭成员组成、政府和社会救助情况、家庭收支等信息。



王颂汤风尘仆仆,按住一宿和三餐共130元的出差标准,来回路上吃干粮,走进一个个县市的乡村,和志愿者叩开一间间泥砧茅屋的门,走近门后发生的故事。


他记得,有孩子最大愿望是吃一顿饱饭;有15岁和13岁的孤儿兄妹和鸡住在同一间泥坯房里,一块块碎布包着棉絮作被子;有的孩子睡在连稻草都没有铺的泥地上。那个睡在泥地的孤儿和两岁多的妹妹相依为命,每天捡柴生火,靠邻居接济的粮食果腹。


一个除夕夜,妹妹掉到尿桶淹死了,大年初一, 6岁的男孩迎着寒风把妹妹的遗体搬到山里,草草掩埋,没有眼泪、没有悲伤,麻木了。

 


“都说明天会更好,但比如说:你面对一个重症的儿童明天就要停药了,不能只说好话安慰。”


这些年,这些场景历历在目。


后来,即便切除突出的腰椎间盘后,他依旧对医生医嘱听一半,做一半,绑着护腰拄着拐杖,和志愿者们一起跋涉在乡村的小路上。


他说, 这些困境儿童需要的是针对性的资助。


 

 

 

把这件事一直做下去,见证改变的发生


2021年,恤孤助学会举办第三期“访贫助学廉江行”。


在这之前,83岁的王颂汤已经去过六次廉江。恤孤助学会则在核审后,发放了1731万元善款资助了当地5061名孤儿和贫困学生。


今年,他再次踏入廉江市召开项目协调会和参加家访核查。王颂汤对相关的数字熟记于心。但他不知道的是,一位当地的女孩菲菲(化名)及其母亲,为他准备了一份惊喜。



时间回到多年前,在菲菲才三岁的时候,她母亲便因疾病瘫痪,以缝扣子补贴生计,每缝两粒扣子才有一分钱加工费,靠低保和亲戚帮助维持生活。而父亲离家出走后再也没回来。


2013年,恤孤助学会第一次到廉江开展助学项目,在了解菲菲的情况后开始持续资助,同时和她保持书信来往。


菲菲喜欢读课外书,志愿者则回信肯定和鼓励,告诉她:“有梦想的人一路洒满阳光”,寄去她要的书籍。转眼8年里,女孩小升初读上了湛江实验学校,三年后,又考取了湛江市的省示范高中。


今年,王颂汤和志愿者来到菲菲家里,谁也没想到,菲菲妈妈静悄悄,花了4年时间绣了一幅长约1.6米的十字绣《迎客松》以表谢意。



见证苦难,也会见证希望。


这些年,王颂汤每天坚持朝九晚五上班,2018、2019、2020年三年考勤钟统计的志愿服务889天。这些年,他不仅仅见证了菲菲的成长。曾经睡在泥地的孩子在他的关注和支持下获得了收养,在当地的文武学校就读。


而一位曾差点辍学打工的少年在工作后来信道,“当年几千元的助学款和志愿者的鼓励让我考上了北师大,改变了一生。”



在王颂汤看来,仍有人在看不见的角落等待来自社会的支持,过去做的事仍不能停下来。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是——资助的钱从哪里来。


“都是社会爱心人士捐的。”在王颂汤看来,要解决社会问题,必须为底层的群体发声,为善良的人们构建可信任的平台,如“包括菲菲母亲赠出的十字绣都会拿出义拍。以往每一个受助家庭捐出来的义拍品总会在慈善拍卖会拍出高价,是因为人们知道背后的故事,也信任我们。诚信就是民间慈善组织的生命。”

 



 

而善意无分富贵贫贱。无论是万元捐赠,还是一元善意,“含情量”一样,同样珍贵。


早在成立之初,王颂汤和恤孤助学会还发出了一封给捐赠人的公开信,“在任何时候,可以在事先不通知我们的情况下,前来查询、审核和指导,我们将提供全部资料和工作方便”。


有一年,他邀请全国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对成立以来的账目进行审计并公开,审计后感动了会计师们捐款至今。此外,有的幼儿园或学校支持孩子们用储钱罐储钱,然后一次性捐出。


善意,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但这份慈善的信念,还远远不够,仍需不断传递。


 

 

不忘初心为民办实事,一直做到生命的终点


行善,不止于助学和治病。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除了在国内多方寻找采购渠道外,还找到国外,提出民间慈善组织应有所作为,建立献爱心的渠道。


与此同时,恤孤助学会共募了832286元善款,还接收定向捐赠的抗疫物资,分23批次向湖北、广东等13家医疗一线机构捐赠了2万余件抗疫物资。



在此过程中,王颂汤一直强调做好信息公开的工作,及时向公众发布资金的收支和物资的捐赠情况。


此后,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更是联系征集相关实物。而恤孤助学会的这批支援抗疫资料因此成为了纪念馆纳入馆藏的展品中,数量最多、记录最完整的一批,也是广州市民抗击新冠肺炎的一个缩影。



后来,王颂汤参加广州市纪委和宣传部的弘扬好家风活动,在演讲中说道:“共产党的道理千条万条,归根结蒂就是一句话为人民服务”。而在过去17年,他不领取工资和任何报酬。


会里外寄的大信封都是他的“老东家”弃用的。他平时的草稿、便签用的是一面打印过的纸张、包装纸等等,必要的工作接待自己付费,还把退休金捐出来。



前些年,他把恤孤助学会的接力棒交给了“年轻人”,可实际上,他的生活依旧忙碌不减以往,被问起现在的工作时,笑得像个孩童:


“我还是志愿者呀,我还坚持工作。”他觉得自己老了,想在剩下不多的时间里抓紧把自己的人生句号画好,用对人民的爱支配自己的一生。


仍有很多人,不被看见。


在第三次廉江行的经历中,遇见菲菲前,王颂汤走访了一家多残的家庭,家里的房顶已全部破烂,没钱修缮,两姐弟、父母和奶奶挤在两间低矮的房子里生活。


一家五口人,三人存在精神障碍的可能性,却因没钱住院而无法评估残疾等级,残疾人补贴也因此落空。



“我们是去助学的,同时,也希望能尽可能地为他们发声,解决一些能解决的问题。”


王颂汤回忆道,正是在陪同家访的廉江市领导帮助下,廉江残联和医院医生、横山镇政府工作人员第二天就到家里进行了评定,三人都符合条件,领取残疾人证后即可申请补贴。


在王颂汤看来,这才是“为群众办实事”的体现,“建设幸福社会的路线图,是让现在不幸福的人减少不幸福,首先让最不幸福的人不要绝望,给他们机会和希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赞

编辑  杨欣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20-87777268
广州市环市东路404号之三2楼(201-204房)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2004-202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网站ICP备案:粤ICP备0918641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555号
网站设计:JZ·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