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新闻中心
【广州日报·新花城】十九年筹款逾两亿元,为困难孩子传递希望!这位85岁慈善楷模说:我们还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
  •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2023-09-11926

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孩子。这个社会,需要更多人奉献爱心,才可能带来更多改变。


2023年9月5日,民政部决定授予陈剑光等144个爱心个人、爱心团队、捐赠企业、慈善项目和慈善信托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其中,广州市慈善会的“善”暖社区——广州市社区慈善项目(下文简称“广州社区慈善项目”)以及来自广州的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下文简称“恤孤助学会”)发起人王颂汤分别获得中华慈善奖慈善项目和慈善楷模表彰


值得关注的是,中华慈善奖自2005年创办,旨在褒扬全国范围内在公益慈善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机构及项目,这些年来一直是全国慈善领域的政府最高奖项。这次,获得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称号,已经85岁的王颂汤背后都有哪些故事,他都做过什么,又对公益慈善行业有怎样的期待?在中华慈善日到来前,广州日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老人。


❤一个老会长和他纯粹的使命❤

我们的努力并不显赫一时,但终将永远存在


9月4日下午,在恤孤助学会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此次获得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称号的王颂汤。这位已经85岁的老人在20年前,也就是退休前,曾是大型国企的当家人、广东省政协委员、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同时,每年也会通过希望工程结对资助农村孤儿,寒暑假去看望或带来广州,而了解他们的困苦之时,也萌发了创办慈善组织的想法。2002年准备退休时,王颂汤决定“再就业”,邀约11位老朋友发起设立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并于2004年成功注册为南粤首家民间慈善社团。而那时候,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筹集社会爱心,和志愿者走到最困难的地方,叩开一间间泥砖房的门,走近门后发生的故事,核实情况,将筹来的善款送到孩子手上,让孩子可以继续把书读下去。这些年,因应环境变化,资助范围不断拓宽,对每个学生的资助额从3000元提高到4500元,分6个学期发放。

图片

这场延续了19年的公益行动,最关键的无外乎一个词——“精准”。那时候,王颂汤等人把“为社会善良的人们构建一个可信任的平台,协助他们实现帮助困难群体的愿望”这句话写在了创会的宗旨上,从成立时就公开每月的财务报表、捐赠清单,资助款发放明细。而为了确保最有需要的学生得到资助,志愿者们需要经过专项培训和考核,拿着资助申请表和家访核查表,走进乡村角落的家家户户,核对户口、家庭成员组成、政府和社会救助情况、家庭收支等信息,形成家访核查报告、汇总统计表、资助名单等,与当地复核后确定最终资助人数和名单。截至2023年7月底,他们的脚步已经遍及广东省40个县(区、市),累计资助37614名孤儿和贫困学生。在恤孤助学会的办公室,大家专门腾了一间房间出来,档案储存柜是可移动的,方便存放档案资料,每个学生资料都存放在这里。

图片

“精准”也有另一个含义——“我们筹来的每一笔助学善款,悉数作为资助金给到每一个孩子,而志愿者家访核查严格按住一宿和三餐共130元的出差标准另行开支”。这方面王颂汤也不例外,自己非但不领取工资和任何报酬,之前会里用的大信封,用的都是他“老东家”不用的,平时的草稿、便签用的是一面打印过的纸张、包装纸等,必要的工作接待自己付费,还把退休金捐出来。而下乡走访,也是一视同仁,这些年同样按住一宿和三餐共130元的出差标准,来回路上吃干粮。此外,王颂汤还把每一项资助数据记得清清楚楚,包括这些年筹集到的善款,帮了多少人,总能脱口而出,不少人对王颂汤的记忆力感到惊讶,而王颂汤自己则说, “因为我满脑子都是钱!我要想办法筹到善款,去帮助孩子们!”他说,“都说明天会更好,但这些孩子的今天怎么过?我们不能只说好话安慰。”

图片

图片

见证过苦难,也见证了改变的发生。曾经睡在泥地的孩子获得收养;一位曾差点辍学打工的少年在助学款的支持和志愿者的鼓励下考上北师大;一位因家庭困难辍学,后来回到校园并考上了理想的专业……在王颂汤看来,恤孤助学会的精准和分学期资助使得学生读书的路上获得了持续支持,而这些成果又推动了更多的人参与捐款。过往的亿元捐款中有来自企业家、环卫工、名师工匠和匿名人士,“含情量是一样的”。不过,王颂汤也日益感受到一份迫切感——这份善意的增长追不上困难孩子的需求。虽然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相对贫困依旧存在,困难孩子读书还有各种费用产生,儿童重症可以随时压垮一个小家庭,同时,公益筹款正遇到一系列客观环境挑战。总有困难的学生等着一笔资助,然而,如今常常是筹了今年愁下年,缺口大,筹款难,需要更多人力所能及地参与支持。


一个孩子资助四千五百元

六百个孩子就是两百七十万元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但越来越多相信,随着公益意识的觉醒

普通人的一笔笔捐赠

大额也好,几十元小额也罢

当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

小小的善意终能让阳光照进看不见的角落

图片

【观察】慈善组织能否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关键在于行动的本心


很多人问,到底怎么才可以把慈善事业做好,技术层面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在王颂汤这一辈的公益人中可以看得出来,慈善事业的基底应当是以“利他主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一切行动的风向标都是视乎最终能不能给他人带来一丝的支持,一切行动的内驱力都源自一份共情,而不是所谓的“项目”和“资方”,所有的社会工作手法或项目设计能力,都离不开使命和愿景。所以,在王颂汤看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不同,慈善的灵魂永远是“诚信”和“精准”。他经常对恤孤助学会的伙伴们讲,“慈善不是简单求温饱的就业,也不是向上求发展的职业,而是一个助人的事业。追求个人好的生活没有错,但是不能以此为初衷来做慈善,在全体恤孤助学会工作人员的心目中,账上的钱是捐赠人出于信任我们委托管理的”。捐赠不能看动机,但慈善组织发展必须看本心。


在采访的最后,王颂汤朗诵了马克思的一段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祉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又想到这位85岁的老人依旧为着一群素不相识,但陷入困境的孩子而奔走筹款,在场听者颇为动容。很少人知道,虽然大家都以“老会长”称呼王颂汤,但实际上,现在的王颂汤只是恤孤助学会里一个普通的志愿者。2017年,他就已经把恤孤助学会的接力棒交给“年轻人”,那时,他说:“把这面纤尘未染但浸润汗水泪水的旗帜交给你们了,让这面旗帜继续在道德高地飘扬。”当然,作为志愿者,他也还没停下脚步,他也说道:“我还是志愿者,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要抓紧把自己的人生句号画好,用对人民的爱支配自己的一生。”这位老人坚信建设和谐社会、幸福社会的路线图,是让不幸福的人减少不幸福,让最不幸福的人不要绝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欣 通讯员:李国全、严煦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赞


图片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20-87777268
广州市环市东路404号之三2楼(201-204房)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2004-202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网站ICP备案:粤ICP备0918641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555号
网站设计:JZ·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