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新闻中心
【广州日报新花城】特写丨当公益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会带来多大的涟漪?
  •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2024-06-06659

民生频道 + 善城广州出品


儿童节节日背后
其实一直在传递一个理念
即对儿童权利保障的呼吁——

以儿童利益最大化
守护每个孩子生存、受保护、发展、参与权


当城市里的许多孩子享受美好的童年时
也有许多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陷入困境
而公益作为学校、家庭、政府之外的一环
可以为一个孩子带来多大的改变
我们如何看见这个改变产生的力量和意义?


也是这一天,一位在十二年前

因获得广州公益人支持而改变了未来的受助者
向民生频道分享了他的故事
他是那家机构资助的三万八千分之一
但他知道,公益的意义并不在于数量
而在于因公益产生的涟漪,以及连锁反应



“在我的家乡徐闻,有句话叫‘走过最南,不会再难’。”想起过去十多年,如今已成为家乡教师的王操特别有感触。

在他看来,儿童节不仅仅是强调欢乐的日子,更重要的是,那些陷入困境的孩子如何通过社会多方的支持走出困境,得到基本的权益保障。

他告诉记者, 十多年前,自己还是个孩子,经历过困境给童年带来的瓶颈和无力感,但也因为过去十多年与公益慈善的交集,感受到了改变的可能性。

“我在最困难时得到了来自广州的恤孤助学会的资助,也因为他们找到了成长的方向,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这段美好的际遇让他意识到,公益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时间的资助。如今,成为老师的他带着那些年获得的善意,开始关注身边可能比当初的自己更窘困的孩子,并找到了教育之外的另一项人生事业——儿童公益行动者。

在他看来——公益的意义恰恰就是——改变一个人,带动更多人。


过去那些年,来自广州的志愿者成为了王操(左一)成长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不断给予自己动力的“家人”。


那些困顿的时刻

“艰难”——对于困境中长大的孩子而言,从来不是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

王操的家在距离广州五百多公里之外的徐闻。在多年前,广东人提到山旮旯的地方,大多想到了一个“穷”字。王操,同样出生在一个本不富裕的家庭。

而2008年的秋天,一场变数令这个家庭雪上加霜。那一年,在外打工的父亲不幸因病离世。而家中除了当年年仅8岁的他,只有伴随二级(重度)残疾的母亲、八十多岁高龄的爷爷,以及年幼的妹妹。

2008年,那是一个一切似乎都在向上生长、人人进取勃发的年代,然而,王操彻底陷入了困境

都说读书改变命运,可如果时刻担心上不起学、吃不起饭,生活充满不确定性,又谈何改变?


2012年,志愿者家访王操家看到的一角,这个家过得并不容易。


在徐闻,有许多孩子如同王操一般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陷入了困境,然而,受限于社会资源不足,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带孩子们走出困境。

2012年,2位身穿绿衣、自称是来自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的志愿者走进了王操的家里,家长里短了解一番后,从那时候开始,他每学期都收到了一笔500元的助学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读书和生活压力。”

那时的王操并不知道,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原来是由一班爱心人士在2002年发起、2004年成功注册的南粤首家民间慈善社团。

后来他认识的王颂汤老人是创办人之一,这些年一直在恤孤助学会带领志愿者把公益项目做好——

筹集社会爱心,和志愿者走到最困难的地方,叩开一间间泥砖房的门,走近门后发生的故事,核实情况,将筹来的善款送到孩子手上,分六个学期发放,让孩子可以继续把书读下去,让每个孩子感受到善意和支持。

这些年,恤孤助学会因应实际不断调整资助范围和对象,资助额从3000元提高到4500元。



恤孤助学会在多个地方开展了一系列的助学行动


但在王操看来,这个项目的意义不仅仅是经济的资助。2014年7月,台风威马逊席卷徐闻,王操的家再次遭受重创,屋顶被台风一扫而空,家中一片狼藉。

那一年,他和他的家人站在废墟中,只能感到无助和迷茫。可还是那一年,当地政府部门、王颂汤和几位恤孤助学会的志愿者带着书籍、慰问金和礼物来到家门口,帮忙去重建家园

此外,在一些节日里,恤孤助学会的志愿者还会过来一起过节,“那时我们最期待的就是志愿者一起过来玩。”

一个困境中的儿童会经历很多的迷茫和孤独,很容易陷入心理的无力。

王操说,“恤孤助学会的志愿者总是在我最艰难的时刻,出现在我的身边,带我走出困境,想到他们,我就能鼓足勇气,努力去克服困难,跨过生活的一道道坎。因为在那些困难时刻,心里仿佛有一把火被点燃了,你觉得一批人一直在盼着你在成长,你就一直要往前冲!



上图为2014年7月台风肆虐后,王操(左一)家中场景。下图为王操和志愿者打成一片。他说,自己的每个艰难时刻都能感受到恤孤助学会的支持和陪伴。


王操高中毕业后,进入广东财贸职业学院清远校区修读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一步步稳扎稳打,通过专升本考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大学毕业后,王操成为了一名数学老师兼信息老师。与此同时,他的妹妹也步入了社会,开始了新的征程。而早在读大学的期间,王操便已经成为恤孤助学会的志愿者,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他说,“以前一直都是别人帮助我,我也想帮助别人。”

在2023年3月,恤孤助学会一年一度的乐步慈善健行活动上,众多爱心市民组队参与徒步筹款,组成一支队伍,并完成不少于4500元的筹款目标。而这场活动上,同样出现了王操的身影。

原来,他和卢树珍、梁金英组成“行爱者”队,大家都是曾经接受过恤孤助学会资助的学生,虽然谈不上生活富裕,但都希望尽己所能,为多一个困境学子获得支持而奔走劝募,“正是因为自己从困难的境地走过来,所以才知道,这份支持对孩子有多重要”。

这些年,他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在看不见的角落,比当初的自己更窘困。在他看来,人要关心周边的人和事,有多大能力就去做多大的事,“通过自己努力再拉一把,或许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王操(右一)


带动更多改变发生

在资助困境学子的行动中,恤孤助学会会对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4500元资助——等同于一支徒步队伍的筹款目标,这也意味着每一支队伍完成筹款目标时,就多一个困境学子在求学路上获得经济上的支持。

不过,王操想做的不仅仅是这些。

2017年,王操进入徐闻县许姐志愿者协会,2021年12月担任协会秘书长,并在恤孤助学会的启发下,找来身边的伙伴,一同发起了一个长期性的志愿服务行动——“微风扶蕾”助学计划。

该计划指定一名项目负责人对接每一个贫困儿童,调查建档,进行成长跟踪,并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保证其不因学费问题而导致辍学,并通过定期开展夏令营与不定期的上门交流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微风扶蕾”计划。


为期15天的“微风扶蕾”之爱心支教


王操介绍,在项目的整体设计上,“微风扶蕾”助学计划参照了恤孤助学会的内容。“我们资源有限、资金有限、人力有限,但我们坚信有多少资源就用好多少资源。在理念上,和恤孤助学会一样,把事情做好,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比追求数量和规模更重要。

王操说,为了推动项目落地实施,“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亲力亲为开展项目,做儿童服务跟进,同时找到广东省金秋慈善基金会等慈善力量支持,在之前我们已经针对十几个同学开展了一起集中夏令营活动,并把孩子纳入长期跟进。

在夏令营里,他与志愿者们着重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因为里面很多比自己当年还要困难的孩子,他们缺安全包容和认可的环境,也缺一个用爱和善意不断支持他们的‘家人’,许多孩子不能够沉下心来学习,也不明白学习的意义。

他说,“我们鼓励孩子们自主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有了规划和期待。”此外,他和志愿者们也会培养孩子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帮助他们在集体环境中树立自信。


王操等人回访困难的孩子


而在其他时间里,志愿者也会不定期地上门与受助儿童交流,引导孩子们树立目标和方向,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破解对生活与未来的迷茫。

困境中的孩子在心理上往往更容易受到伤害,我自己以前也害怕别人知道我家里的状况,害怕会被身边的人指责或者有其他不好的评价。因此,我特别想告诉这些孩子们,要想让别人尊重你、看得起你,那就必须在学习上树立一个榜样,找到一种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那么他们就会变得更加坚强。”王操说——

“我读初中的时候,自信感就很强。因为我总是乐于帮助别人,所以我的老师、同学都很喜欢我,很支持我。我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做到这样。”


王操早年回恤孤助学会,第一次见王颂汤的时候。“有很多感谢的话并不在于口头说出来”,他希望用行动,延续王颂汤等人给予自己的善意——做好一个公益项目,改变一个是一个。


在王操看来,“第一期项目支持的孩子获得了很多改变,而且建立了与志愿者之间的深刻的羁绊,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他有朋辈了,有信任的哥哥姐姐和目标了。但我们也知道,这个项目要回应更多孩子更多需求,面临很多挑战。”

与孩子及其家长的沟通、资源分配的困境、孩子们多样化的需求以及持续跟进的难度……这些都是他们必将面对的挑战。

如今,王操还在不断寻找外界资源,帮助他们以这种深度结对的方式支持更多孩子。

“需要支持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只有走出困境,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未来。”不过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努力把好事做好,就一定能够为这些孩子带来改变。

他说,“在我的家乡徐闻,有句话叫‘走过最南,不会再难’,我们徐闻的孩子们已经生活在大陆的最南端了,我们不会再难了,我也是这样走来的,我们都拥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


故事背后的公益行动——

访贫助学行动——在恤孤助学会这场延续了20年的公益行动,最关键的无外乎一个词——“精准”。

那时候,王颂汤等人把“为社会善良的人们构建一个可信任的平台,协助他们实现帮助弱势群体的愿望”这句话写在了创会的宗旨上,从成立时就公开每月的财务报表、捐赠清单,资助款发放明细。

而为了确保最有需要的学生得到资助,志愿者们需要经过专项培训和考核,拿着资助申请表和家访核查表,走进乡村角落的家家户户,核对户口、家庭成员组成、政府和社会救助情况、家庭收支等信息,形成家访核查报告、汇总统计表、资助名单等,与当地复核后确定最终资助人数和名单。

截至目前,他们的脚步已经遍及广东省40个县(区、市),累计资助3.8万名孤儿和贫困学生。在恤孤助学会的办公室,大家专门腾了一间房间出来,档案储存柜是可移动的,方便存放档案资料,每一个学生资料都存放在恤孤助学会。

“精准”的另一个含义,指的是爱心的汇集也要精准——“我们筹来的每一笔助学善款,悉数作为资助金给到每一个孩子,而志愿者家访核查严格按住一宿和三餐共130元的出差标准另行开支”。王颂汤也不例外,自己非但不领取工资和任何报酬,会里会外寄的大信封,用的都是他“老东家”不用的,平时的草稿、便签用的是一面打印过的纸张、包装纸等,必要的工作接待自己付费,还把退休金捐出来。而下乡走访,也是一视同仁,这些年同样按住一宿和三餐共130元的出差标准,来回路上吃干粮。

此外,王颂汤还把每一项资助数据记得清清楚楚,包括这些年筹集到的善款,帮了多少人,总能脱口而出,不少人对王颂汤的记忆力感到惊讶,而王颂汤自己则说, “因为我满脑子都是钱!我要想办法筹到善款,去帮助孩子们!”

如今,王颂汤年龄渐长,也日益感受到一份迫切感——这份善意的增长追不上困难孩子的需求。虽然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相对贫困依旧存在,困难孩子读书还有各种费用产生,儿童重症可以随时压垮一个小家庭,与此同时,公益筹款正遇到一系列客观环境挑战,这时,需要更多人力所能及地参与公益慈善,为需要的人出一份力,像王操一样。


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 + 善城广州
联合出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 

实习生:江欣怡、袁嘉婧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琳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20-87777268
广州市环市东路404号之三2楼(201-204房)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2004-202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网站ICP备案:粤ICP备0918641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555号
网站设计:JZ·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