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颂汤(1938年3月-2025年2月)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发起人之一、老会长王颂汤,于2025年2月1日安详辞世,享年87岁。
王颂汤曾任广州远洋运输公司总经理,曾获国务院授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荣誉、五一劳动勋章。退休后,他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在2002年牵头发起,2004年正式成立了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历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代会长。
在王颂汤带领下,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的志愿者从最初的2名发展到4800多名,累计募款3亿元,组织了73期访贫助学行和e万行动,资助了广东省43个县(区、市)的40955名孤贫学生,帮助他们实现了上学的愿望。同时,他积极推动重症贫童救助项目,让5491名重症病童得到救治,重燃生命的希望。
2022年1月19日,王颂汤获选2021年度广州慈善榜“特别致敬慈善人物。致敬词如是写:
从这乡到那县,是你用双脚丈量的土地。
一路风尘仆仆,用爱与希望改变贫苦孩童命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善惠八方。
你的人生信条如此单纯——
认认真真做事,干干净净做人!
广州市老市长黎子流(左)为王颂汤(右)颁发“致敬年度慈善人物”奖牌
撰文:木浓、苏小星 编辑:无尘
2021年4月17日,周六,从广州到廉江,行程400多公里,需要6个多小时。83岁的王颂汤和92名志愿者的车在高速和县道穿行,午餐就在途中啃干粮。车到廉江后,立即分组走进各个街镇,对当地649名贫困学生进行逐户家访核查。2021年11月,他又从广州出发,和另外38名志愿者前往湛江市坡头区家访核查。每一次核查审定后,为每名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4500元资助款。
王颂汤曾是广州远洋运输公司总经理,2004年,他和老朋友创立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以下简称恤孤助学会),18年来,他踏足了广东36个县(区、市),和志愿者叩开4万多户底层家庭的家门,说明助学的来意,听到的、看到的,尽是贫困和苦难。
他对受助学生说:“出生在贫困家庭不是你们自己的选择,得到这点帮助是你们的权利,不需要感谢,不需要作任何承诺。对不起,我们来晚了。”台下的一些孩子哭了,有个女孩上来抱着他痛哭。
这些年,他带领恤孤助学会筹措社会捐款逾2.36亿元,签约资助了广东34814名孤贫学生,救助重症病童3560名,开展乡村学校蜕变计划、体育欢乐梦、艺术启蒙教育等项目活动,数百所乡村学校受惠,直接受益学生超过5万人,累计支出善款1.88亿元。
在捐款活动时,他说:“这些孩子已经失去了昨天,如果再失去今天,他们的明天会怎样?如果出现贫困代际传承,我们的社会会怎样?我们不可能改变他们的过去,但有责任改变他们的现在,给他们一个争取未来的机会和希望。”
01 看见苦难
时间回到20年前,王颂汤在一次视察少年犯管教所时,和剃了光头、正生产编织袋的少年们交谈,他们有问必答。但问到出去后干什么时,孩子们都沉默不语。王颂汤的一位同行者在他耳边低语——“他们还会回来的”。
这句话让他至今记忆犹新。王颂汤回忆道,那些孩子的家庭贫困,他们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事后,他对人感慨道:“贫困是犯罪的土壤,失业是犯罪的后备军。”那时,还没退休的王颂汤是大型国企的当家人、广东省政协委员、国家突出贡献专家,每年通过希望工程结对资助农村孤儿,寒暑假去看望或带来广州,了解他们的困苦,萌发了创办慈善组织的想法。
2002年准备退休时,王颂汤决定“再就业”,邀约11位老朋友发起设立南粤首家民间慈善社团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还没等机构正式成立,便有海内外友人来捐助,他们信得过王颂汤,表示“钱任其用,不问其所踪”。
王颂汤说:“那不行,诚信是民间慈善团体的生命。”于是设计了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从成立时起,坚持公开每月的财务报表、捐赠清单、资助款发放明细,发给捐赠人的的公开信“在任何时候,可以在事先不通知我们的情况下,前来查询、审核和指导,我们将提供全部资料和工作方便”。
2007年,主动邀请全国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对成立以来的账目进行审计并公开。审计后的会计师开始捐款至今,人民日报为此报道的标题《看,这就是诚信的力量》。
坚持挨家挨户走访孤贫学生家庭,形成家访核查表,核对户口簿、家庭经济状况、政府和社会救助情况等信息。他风尘仆仆,按住一宿和三餐共130元的出差标准,来回路上吃干粮,和志愿者叩开一间间泥砖房的门,走近门后发生的故事,核实情况,将筹来的善款送到孩子手上。
2021年,王颂汤到湛江地区家访核查
他记得15岁和13岁的孤儿兄妹和鸡住在同一间泥坯房里,一块块碎布包着棉絮作被子。记得6岁男孩和2岁的妹妹每天捡柴生火,靠邻居接济的粮食果腹,一个除夕夜,妹妹掉到尿桶淹死了,大年初一,男孩迎着寒风把妹妹的遗体搬到山里,草草掩埋,没有眼泪、没有悲伤,麻木了。
2011年的一个星期天,一名农民工带着足内翻的6岁儿子求医,知道第一次手术要7万元后,抱着儿子从顶楼跳下。王颂汤赶去发现人已经不行了,他说:“7万元要了两条人命,如果他知道有救助的机构,可能不会这样了,于是成立了重症贫童救助项目。“建设和谐社会、幸福社会的路线图,是让不幸福的人减少不幸福,让最不幸福的人不要绝望。”
“都说明天会更好,但这些孩子的今天怎么过,我们要先为今天奋斗,才有明天,这时不能只说好话安慰。”见证苦难,坚定了决心。2016年王颂汤大手术后,对医生医嘱听一半,做一半,下乡走访时绑着护腰拄着拐杖,和志愿者们一起跋涉在乡村小路上。他参加了整整57次家访核查,为了“精准”,确保社会上的善款能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
他说,这些困境儿童需要的是针对性的资助。但要筹这一笔钱,并不容易,而求助的需求远远超过实现的捐赠资源,要寻找、争取潜在的捐赠资源,靠什么?靠诚信,靠“好事做好”的指导思想,在慈善的一个细分领域,用工匠精神做好、做精、做极致。
02 汇集希望
善款从哪里来?
“都是社会爱心人士捐的。”王颂汤分享道,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为底层的群体发声,帮他们,让他们有获得感。在他看来,善意无分富贵贫贱,捐赠万元,还是一元,他说:“含情量”是一样的,同样珍惜。捐款的既有企业家,有寻常家庭,也有月薪不到3000元的环卫工,靠着省吃俭吃用,连续九次捐赠助学,捐款逾两万元。
2021年,王颂汤在慈善拍卖会上为病童筹款
袁兰珠,她来自湛江,是村里的困难户,虽然从小就喜爱读书,但连小学都没能读完,来到广州做环卫工,偶然一次看到恤孤助学会活动的报道,就把电视上的电话抄了下来,打电话问到了地址,从此便开始了善举。最近一次,她把袋子里的钱倒出来,铺满会议桌,都是小面额钱币,她很不好意思地跟工作人员说这些都是这两年扫地时捡获和变卖回收品积下来的,比较零散,又要麻烦大家清点了,这些钱一个学生都资助不了,真是不好意思。”
但在王颂汤看来,这是最诚的慈善。他说,“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有些人能10万元、100万元地捐,有些小学生把 1元多零花钱捐给我们,含情量是一样的,能帮到人就是好人。”
王颂汤说:“所有的捐款都是捐赠人出于信任交给我们管理和使用的,从本意和终极意义是属于他们想帮助孩子,我们不能浪费,要节约办会。建立了没有‘三公’开支和职务消费的财务规定。”他17年来不领取工资和任何报酬,会里外寄的大信封都是他的“老东家”弃用的。他平时的草稿、便签用的是一面打印过的纸张、包装纸等,必要的工作接待自己付费,还把退休金捐出来,至今每天坚持朝九晚五上班,自恤孤助学会成立至今,18年来,他的志愿服务时数累计达38108小时。
2021年11月20、21日,王颂汤所去的家访核查地湛江,正是袁兰珠的家乡。和38名志愿者一起对三个镇提出申请资助的151户232名学生进行逐户家访核查。恤孤助学会已资助湛江市17398名孤贫学生,发放助学资助款5224.89万元,其中就包括来自袁兰珠的善款。
03 见证改变
善意在传递,正见证变化。
王颂汤说,这些年不仅仅看见苦难,也看见改变。2021年,恤孤助学会举办第三期“访贫助学廉江行”。在这之前,王颂汤已经去过六次廉江。恤孤助学会发放了1731万元善款资助了当地5061名孤儿和贫困学生。他不知道的是女孩菲菲(化名)及其母亲,为他准备了一份惊喜。
时间回到多年前,菲菲三岁时,她母亲因病瘫痪,以缝扣子贴补生计,每缝两粒才有一分钱加工费,靠低保和亲戚帮助维持生活,而父亲自离家出走后再也没回来。2013年,恤孤助学会第一次到廉江助学,在了解菲菲的情况后开始持续资助,同时和她保持书信来往。菲菲喜欢读课外书,志愿者则回信肯定和鼓励,告诉她:“有梦想的人一路洒满阳光”,寄去她要的书籍。
转眼8年里,女孩小升初读上了湛江实验学校,3年后,又考取了湛江市的省示范性高中。王颂汤和志愿者来到菲菲家里,谁也没想到,菲菲妈妈花了4年时间静悄悄绣了一幅长约1.6米的十字绣《迎客松》以表谢意。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届结善缘救病童的义拍中拍出了1.2万元。
前面提到的妹妹溺死的7岁孤儿在他的多年跟踪关怀下获得了收养。而一位曾差点辍学打工的孤儿在工作后来信道:“当年3千元的助学款和志愿者的鼓励让我考上了北师大,现在每月工资7千多元,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2017年,他把恤孤助学会的接力棒交给“年轻人”时说:“把这面纤尘未染但浸润汗水泪水的旗帜交给你们了,让这面旗帜继续在道德高地飘扬。”他说:“我还是志愿者,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要抓紧把自己的人生句号画好,用对人民的爱支配自己的一生。”